會被這本書吸引的一個點,應該算是跟自己的狀況有點像,為了不想要去處理太多職場上的鳥事,也對於生活開銷上有不滿,因此就選擇了一種比較不同於大眾的生活方式,說起來到底自己過的好不好?因為比較少跟外界有密切接觸,常常也是無法好好判斷;但偶爾跟一些朋友聊天時會發現,如果對方充滿了很多怨念、然後自己內心也有那種一直想要勸說的想法跟內容,那應該八九不離十的、自己過的是比較好,至少是比較自在、心情上比較輕鬆、身體也比較健康;至於社會地位跟財富部分,當然是完全沒得比。
這本書切入分享的角度有個特點,它是作者以自身經驗、談論關於焦慮這件事的應對,相當適合焦慮感很重的人,也許你/妳沒有辦法做到像作者那麼徹底;但應該或多或少有些內容,還是可以參考使用的,把別人看輕一點、把自己看重一點,這句話不是要建議做人得自大而是要多關心自己。
作者是個日本人,本身也來臺灣居住過在一段時間,當然不同國籍身份被對待的差別還是會有的,至少他感受過臺灣的環境跟工作狀況,所以分享內容應該也還是有值得借鏡的部分。說起來很欣賞作者的態度,在開始的前言是很難看到有人這樣形容自己的,簡單說就是承認自己是社會上的魯蛇,年紀輕輕就選擇窩居是因為被弱肉強食、經濟至上的社會給擊垮;但說真的這個社會真的是對於人類很不公平,當然在競爭的世界裡沒有甚麼真正的公平,任何你/妳能拿出來的武器,就算是借的、是偷的、是不合法的,只要可以活下去就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也許你/妳會認為哪有那麼嚴重?可能還沒有遇過很多的不公平跟極度誇張的不公平;但即便如此對於世界還是要有信心的,壞人再多只是比例問題,好心人士還是會遇到相同頻率的人,在那之前就盡量努力保持自己善良的部分吧。
作者在這本書想探討的是「焦慮」用這個詞在形容事情時,難免會讓人覺得是不是浮誇了?尤其是周休五日的作者,是有什麼可以焦慮的?這時候就要先說,不是周休五日就不會有焦慮的情況跟困擾;但周休五日的情況下,作者自認為少掉了九成的焦慮,因此如果用這個當作交易,你/妳會希望自己少掉九成焦慮、週休五日嗎?還是你/妳第一時間想的是根本不可能啦,如果是的話那更要去找這本書來看看,作者一路走來的反思跟調整。
作者提到三個算是最常見的情況吧,首先是「以自己的快樂為優先,結果得到父母跟師長的責罵」第二個是「自己的表現與眾不同,被學校或是社會的團體排擠」第三個則是「擔心自己技不如人,賺不到錢,而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算是非常簡單又精闢的把人們從小時候待在家庭到長大後出社會的情況,給濃縮的說明白了,而之後作者將這整個歷程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來分享,認真覺得就算是拿來當教科書也是很棒的內容。
首先是「釐清焦慮的來源」這件事真的很重要,曾經遇過個老師在課堂上說,要想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那麼你/妳反過來思考,在這樣的答案裡,你/妳會覺得問題是甚麼呢?也就是說把問題問對了,事情就會好解決了,因此如果有弄清楚焦慮的來源為何?自然就會比較好知道要怎麼去避免、調整。一般來說人的焦慮還是會來自於外界,特別是人的部分,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只是你/妳要知道到底是誰造成的?常見的不外乎是長輩跟同事;但面對爸媽跟老闆的態度及處理方式能一樣嗎?舉個例子好了,今天你/妳的收入是三萬塊臺幣時,通常會給予你/妳產生焦慮的來源會是甚麼?有可能是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不符合伴侶的需求、但也可能是未達到社會標準,而自己感到焦慮,單純的一件事到底是誰造成自己的焦慮?或是說誰佔的比例比較高?那肯定去優先處理、甚至各個擊破,情況就會變的不一樣了。
第二個要做的就是「離開焦慮的環境」老實說自己也是採取這樣的做法,所以是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當然也聽說過其他的說法,有一種給人挖坑的就是說「留下來才有機會啊、往上爬你/妳才能替自己跟環境爭取更多更好的」說真的年輕時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還真的有那麼以為是這樣,結果當然是沒有講的這麼好聽;但那已經是個人經驗最好的一次了,意思就是說在之後聽到的、看到別人做的,全部都是騙人的,為什麼呢?因為社會根本就不可能繞著一個人轉而已,如果有的話你/妳的高度要非常非常的高,而等到你/妳抵達了那樣的高度時,這時候還會因為其他因素考量,自然也就無法好好地做到當初的夢想。
離開了讓自己焦慮的環境,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打造自己客製化的世界」就是去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而這會先有一個前提設定,也就是要做好的心理準備是「不要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事實上會讓人們感到焦慮的主因之一,常常也是別人無心而自己想太多,以疫情的這幾年來說,當外送員已經是一個還算常見的職業選擇了吧?當然你/妳肯定還是會聽到很多人覺得,跑外送是有什麼前途?讓你/妳現在可以一個月賺十萬,那你/妳是可以賺多久?難道一輩子都要當外送員嗎?聽起來很合理啊;但如果當事人願意一輩子都當外送員,每個月保底十萬塊,就想問是有多少輕鬆的工作、不用腦的工作、低工時的工作可以達到這個薪水?如果沒有的話,又不偷不搶全靠自己努力,當外送員又怎麼了嗎?因此在打造自己客製化的世界時,這樣的概念一定要先準備好,每個人的立場都有不同、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正如前面說的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又不去影響別人的情況下,那麼做甚麼工作跟如何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那都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不需要去考慮到別人的過度關心。
最後一段作者下的標題是「再次跟世界產生連結」說真的世界上能有幾個人跟世界完全不連結呢?就算再有錢、有很多土地跟房產,也還是需要透過交易才能得到需要的物品吧?但重新跟世界連結是怎麼一回事?作者談到的主要是關於「新聞及社交媒體的使用跟選擇」自從網路的普及跟方便性越來越高,其實要一個人不使用手機,或是在使用3C產品時不與人聯絡互動、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事件,那真的是極度困難的事,可是也正是這些事情帶給人們很大比例的焦慮,深怕自己錯過什麼、不知道什麼大事;但事後想想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事情也都還是活的很好,這個部分絕對值得練習跟學習中。
分享作者的一句話「焦慮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因為是人類嘛、所以這件事就跟呼吸要有氧氣才能活下去是一樣的情況,用這個當作結尾,希望大家都能慢慢的去找出自己的焦慮來源,並且能夠逐步的跟它好好相處,打造出自己的專屬世界。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