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443猶豫-你知道為什麼媽媽不讓小開做鑑定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寫于2024.01.17

頗有小大人模樣的小開

2024年1月14日我第一次見到小學五年級的小開,小開長得一副聰明相,白白淨淨,也非常帥氣,說話也非常有條理,而且侃侃而談,反應非常迅速,頗有小大人的模樣,跟他一番對話下來,覺得這個孩子應該至少算是聰明的孩子。

寫功課都要寫很久

我們聊著對於下學期週五下午及週六上午課後照顧班的課程有甚麼想法與建議時,小開頗為認真地思考著,他說:「週一至週五我都要上安親班,從四點一直到九點,因為我寫功課都要寫很久,週五根本無法到社區來。我比較喜歡數學與自然,所以我希望週六可以幫我加強數學與自然,當然如果有體育更好,因為我想當運動員,我在練跆拳道跟羽球。」聽他這麼一說,我非常驚訝!但也很快想到可能的答案,於是我就問了小開與身旁的媽媽一些問題,果然結果就如同我猜測的那般。


幾乎每天都要在安親班待到九點

小開在學校的成績很差,這跟他對話時表現出來的對答如流有些矛盾,同時學校老師經常跟媽媽抱怨小開上課非常容易分心,很愛講話,想到甚麼就說甚麼,常常說話不經大腦,經常惹惱同學與老師,一節課都要被老師叫十幾二十次名字,容易分心又多話讓學校老師很頭痛,同時國語文程度非常差,不僅閱讀速度很慢,寫字更慢,到了五年級了還是經常寫錯字或者有些字根本不會寫,每次寫作業或考卷都非常緩慢,作業經常遲交或根本沒有完成。媽媽很早就已經受不了小開了,於是就只好送到安親班,結果每天學校四點放學到安親班開始寫作業,也都要安親班老師一直盯著才有可能寫完,幾乎每天都要在安親班待到九點關門才能完成作業。

先了解課後照顧班孩子的狀況與需求

我之所以會遇見小開其實是因為縣政府的合作案,下學期週五與週六會到一個偏鄉的社區發展協會輔導與協助當地的課後照顧班,而我希望在過年之前先了解課後照顧班孩子的狀況與需求,如此才比較能夠設計符合孩子需求的課程與活動,原本沒有想到會碰到小開這樣特殊需求的孩子,不過想想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本來特殊需求孩子的出現率就不低,只是沒有預料到這麼快就碰到了,這樣的情況更讓我憂心在偏鄉特殊需求孩子的處境恐怕比在都會區更加艱難與不被理解。

各式各樣的擔心

於是我再次詢問媽媽對於小開狀況的了解程度,有沒有發現異狀,以及小開是否有鑑定,媽媽表示其實她很早就發現小開跟其他孩子有一些不同,尤其上小學之後更加明顯與嚴重,學校老師也曾建議帶到醫院檢查或通報教育處鑑定輔導及安置委員會鑑定,但是因為婆婆堅持反對做檢查與鑑定,因此一直都沒有到醫院檢查與鑑定,同時媽媽也有很多的擔心,擔心會不會有標籤的問題,別人會不會認為孩子有問題,也擔心如果服藥會不會有副作用,會不會影響發育,甚至還擔心若服藥會不會影響投保保險……等各式各樣的擔心。

避免標籤的困擾與擔心

當然家長有上述這些擔心都是正常的,其中當然有一些誤解,於是我就將一些誤解跟媽媽解釋清楚,尤其是最擔心的標籤的問題,如果擔心孩子因為教育單位鑑定被標籤的話,其實另外一個比較建議的管道是家長自己帶孩子到醫院兒童心智科或小兒神經科去做相關的鑑定與檢查,不管是學習障礙(L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情緒及行為障礙(EBD)、亞斯伯格(AS)、妥瑞氏症(TS)……等,都可以在醫院檢查與鑑定,同時檢查結果如果家長不希望別人知道也可以不要告知學校與老師,因為醫院絕對會保密病歷的。但是至少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的狀況究竟是如何,同時鑑定與檢查也可以知道孩子的特質與教養方式可以如何調整,或者需要服用藥物或做其他治療(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等),也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狀況,才能更有效的協助孩子,也可以避免標籤的困擾與擔心。

媽媽聽完之後也有些鬆動

另外我跟媽媽說如果孩子到醫院檢查之後可以找到適合的方法協助孩子,即使經醫師評估之後孩子需要服用藥物,但是卻能夠讓孩子的學習更加專心與有效率,長期研究也證實服用藥物對孩子的發育與成長並不會造成影響,也消除了家長的顧慮,這樣的話媽媽會不會考慮讓孩子去做檢查呢?媽媽聽完之後也有些鬆動,當然說服媽媽比較容易,但是說服其他家庭成員可能就需要媽媽更努力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或許也無法成功。

未來是比較樂觀的

但是,我也請媽媽不用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即使沒有到醫院檢查,我們還是可以透過一些適合孩子的方法去協助孩子,至少我就會一些簡單的協助方法,當然如果可以到醫院檢查或鑑定,我們可以知道更多孩子的狀況,更能幫助孩子,也能在教育上爭取更多孩子應有的權益,但是即便沒有檢查與鑑定,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方法了解孩子與幫助孩子,所以未來是比較樂觀的,因為至少我們是理解孩子的,不會對孩子做出不當對待的。

找到一個可行與可接受的方法

理解家長的擔心與猶豫本來就是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同時澄清家長對於很多事情的誤解也是社會工作者的責任,最後,協助家長找到一個可行與可接受的方法更是考驗社會工作者的能力。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媽媽不讓小開做鑑定了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0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一位社工督導100個從事社工的理由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文炎的沙龍
72會員
204內容數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主任/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認證社工督導。社福界資深熟男,重度工作狂,喜歡自嘲有過動症,坐不住辦公桌。喜歡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問題,希望用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認識社會工作,也希望這些社會工作的故事可以鼓舞需要被協助的個案與社工,努力在社福界裡不斷尋找新世界與新視野。
吳文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4/28
一個小一學童小傑在課後照顧班寫作業時情緒崩潰,拍桌、哭泣,表現出情緒失控的行為。文章探討了孩子情緒崩潰背後的原因,以及老師如何透過溫柔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文中強調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指出孩子的情緒崩潰實則是一種求救訊號,需要大人們的耐心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4/25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2025/04/25
本篇文章以小語的故事,探討注意力不足的議題。小語在課堂上無法專注,容易被周遭環境干擾,老師起初誤以為他搗亂,後來才發現他的困難來自於無法過濾感官資訊。透過老師的引導和藥物輔助,小語逐步學習控制注意力,最終體會到專注的另一種樣貌。文章呼籲重視孩子努力,避免輕易貼標籤,鼓勵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Thumbnail
2025/04/23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Thumbnail
2025/04/23
小傑的故事突顯了現代學童在學業壓力下的真實困境。文章描述小傑因情緒障礙,在面對作業時產生巨大壓力,並非單純抗拒學習,而是對失敗、不被喜歡的恐懼。文章呼籲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給予更多陪伴與理解,而非僅著重成績和速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Thumbnail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小E,高一,才剛滿十五歲,未成年。 卻在輔導諮商時跟老師說, 「我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只求能有能力照顧好爸爸、媽媽就行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家庭與經濟弱勢的孩子們 小E覺得,他自己沒有覺得有本事去建構自己的未來,包括另一半及子女,他不敢奢望自己能組織一個家庭,他只想有一點餘力照
Thumbnail
小E,高一,才剛滿十五歲,未成年。 卻在輔導諮商時跟老師說, 「我不敢想像自己的未來,只求能有能力照顧好爸爸、媽媽就行了。」 #導師的修煉 之 家庭與經濟弱勢的孩子們 小E覺得,他自己沒有覺得有本事去建構自己的未來,包括另一半及子女,他不敢奢望自己能組織一個家庭,他只想有一點餘力照
Thumbnail
小傳是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卻面臨著語言障礙和讀寫障礙的挑戰。由於錯過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小傳的問題不容易解決與克服,但作者認為只要有開始就會有進步,只要有進步就會有改變,只要有改變就會有希望! 希望故事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理解。
Thumbnail
小傳是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卻面臨著語言障礙和讀寫障礙的挑戰。由於錯過了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小傳的問題不容易解決與克服,但作者認為只要有開始就會有進步,只要有進步就會有改變,只要有改變就會有希望! 希望故事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理解。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當孩子五六年級開始,媽咪就和一般家長一樣,會去探討、查詢公立國中、私中資訊、學校路程 媽咪會先和孩子溝通:公立國中、私立國中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每個家庭教育方式、觀念不同,這沒有一定的標準。 當孩子在小二開始,就決定說:我想讀私中 小五時就說:媽咪我偏科了,我喜歡數學,我要讀數理班。
Thumbnail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小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媽媽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的考量與擔憂。媽媽猶豫是否讓孩子接受醫院檢查與鑑定,擔心會給孩子貼標籤,造成家庭與孩子的困擾,也會影響至未來的一系列問題。作者提供了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即使不鑑定依然可以從其他方式去了解與幫助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小開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媽媽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的考量與擔憂。媽媽猶豫是否讓孩子接受醫院檢查與鑑定,擔心會給孩子貼標籤,造成家庭與孩子的困擾,也會影響至未來的一系列問題。作者提供了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以及應對這種情況的方法,即使不鑑定依然可以從其他方式去了解與幫助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