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諮商實務課有對高中生輔導的實作,也需要全程錄影接受老師的督導。


課堂上的學習對我來說雖然有些吃力,但我喜歡老師督導的時段。


覺得在督導時老師很像鱷魚🐊或大白鯊🦈,因為一咬著就不會輕易放開,而這個咬住通常別具意義。


在督導過程中老師透過影片觀察我們與個案的應對方式,除了鼓勵、示範,最珍貴的是老師豐富的經驗,可以透過我們的眼神、回應、語速,即能深入輔受督者的內在狀態。


每一次的督導都讓我對自己有很多的發現,而且是平時自己不容易覺察,或是細隨著生活步調微微偏離而不自覺的變化。


內在的部分,老師透過觀察能提醒觀察到的情感迴避現象,不是指責,而是引導我更深的探詢過往成長經驗的歷程。


行為部分,提醒了我的說話語速要放慢,認識我較久的朋友也許知道,早年的我說話語速更快,當時自己充滿了焦慮與不安而自己未知。後來透過刻意的學習、練習讓自己放慢。有些後期認識的朋友都覺得我語速溫暖、平和,殊不知那是練習而來。


因為老師的提醒,我回顧到,從開學以來自己的步調加快了不少,吃飯速度也快,身兼幾個角色也在快速切換,好像覺得是效率,但⋯


經由老師的提醒,她說到:下次會談的時候,放慢速度。


我覺得這是對我很好的提醒,但內心想的是,如果到會談才放慢速度應該不容易做到,因為語言溝通也是習慣的展現,而既然是習慣是需要透過平時調整的,於是決定時時提醒自己要放慢。


最後,老師總會提醒,要感謝我們的個案,是他們來到我們的生命中,幫助我們看見並有機會成長。


這也讓我想起以前師父曾說:「沒有苦難的眾生,就沒有得以成就的菩薩」。所以菩薩是眾生成就的。


我想老師要提醒我們的也是,是個案成就了助人者,如此我們才能帶著尊敬、謙卑同行。


第二天一早跟我的文殊室友一起吃早餐,他即是最好的示範,說話語速適切,用餐專注、細細品味。我呢,不知覺又稀里呼嚕吞食完畢。


沒關係,這幾年的學習至少學會不批判自己,但是提醒自己從下一餐開始。


中午會談前的中餐,就提醒自己放慢速度。當然,不會是從頭到尾的慢,一不自覺就開始吞,只是想到馬上放慢細嚼。


督導課程不是進到校園才接觸,過往的助人專業也會不斷自費參與督導的學習,每每都能看到不同階段、面對不同情境的自己與內在。


督導像一面鏡子,功力深厚、經驗豐富的督導像無染的明鏡,也像顯微鏡,他能幫助你既清、又明的透過與個案的工作看見自己,唯有清淨的見自己,才能無染的陪伴個案。


我喜歡督導時間,因為我是人,我會有人性的脆弱與不足,而督導是幫助自己整理與照見、接納自己的個個面向,也是內在的工作與工程。


「外面沒有人」,諮商、成長從不在外,助人者養成是向內的工作,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個案同樣的回到自己的內在。


我喜歡探索人的工作,因為這讓我們在人性中連結,也會時時提醒我們是人,也會讓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個案也是一個人。


學習慢活、慢食,就是在學著接觸生命與人連結。

avatar-img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19會員
39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學習的場域中,時而會遇到一位「屁孩」。他經過我身邊時,會用「看什麼?」「干你屁事」「王八蛋」來跟我打招呼。 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只能裝作沒聽到,甚至刻意忽視他,避免與這位屁孩有直接接觸。 有時,我也會好奇:當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一次,在他激烈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在學習的場域中,時而會遇到一位「屁孩」。他經過我身邊時,會用「看什麼?」「干你屁事」「王八蛋」來跟我打招呼。 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只能裝作沒聽到,甚至刻意忽視他,避免與這位屁孩有直接接觸。 有時,我也會好奇:當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一次,在他激烈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