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孫子兵法論正》。〈孫子兵法論正.十三篇論正.形.十〉。〕
「故其勝不殆,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
版本資料類:
《竹簡甲本》作:「故其勝不貸,不貸者……。」
《竹簡乙本》作:「故其勝不貸,不貸者,其所錯(措)勝,勝敗者也。」
《論正本》:「故其勝不殆,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16)
《曹註本》:「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巳敗者也。」(18)
《武經本》:「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巳敗者也。」(18)
《會註本》:「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巳敗者也。」(19)
《四庫本》:「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巳敗者也。」(18)
《孫校本》:「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19)
徵引資料類:
先秦時期:
〈呂氏春秋.決勝〉:「凡兵,貴其因也。因也者,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能審因而加勝,則不可窮矣。勝不可窮之謂神,神則能不可勝也。夫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聖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執不可勝之術以遇不勝之敵,若此則兵無失矣。凡兵之勝,敵之失也。勝失之兵,必隱必微,必積必摶。隱則勝闡矣,微則勝顯矣,積則勝散矣,摶則勝離矣。諸搏攫柢噬之獸,其用齒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隱蔽,此所以成勝。」
隋唐時期:
〈長短經.水火〉:「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易勝者敗。善者之勝也,無知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武,不武者,其所錯勝,勝已敗者也。」
註釋校語類:
李筌曰:百戰百勝,有何疑貳也?此筌以「忒」字為「貳」也。
張預曰: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於未形,察於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
曹操曰:察敵必可敗,不差忒也。
杜牧曰:措,猶置也。忒,差忒也。我能置勝不忒者何也?蓋先見敵人已敗之形,然後攻之,故能致必勝之功,不差忒也。
賈林曰:讀「措」為「錯」,錯雜也。取敵之勝,理非一途,故雜而料之也。常於勝未形,已見敵之敗。
正文:
「措、錯」皆從「昔」得聲,通假字。如:〈漢書.宣帝紀〉:「舉措曲直,各得其所。」顏師古注:「措,置也,音千故反。」及〈漢書.哀帝紀〉:「百姓愁怨,靡所錯躬。」顏師古注:「錯,置也,音千故反。」。然則何以此句之「貸、忒」正作「殆」?其理有三:
一.從「代」、「台」聲之字古多通假,如:〈道德經.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此句帛書〈道德經.德經〉作:「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貸作始。〈黃帝四經.稱〉:「人莫能代。」與「身薄則貸。」之「代」與「貸」皆作「殆」解。〈淮南子.氾論〉:「出百死而紿一生。」許慎註:「紿,讀仍代之代也。」。又本句李筌註:「百戰百勝,有何疑貮也?此筌以『忒』字為『貳』也。」;〈大戴禮記.五帝德〉:「其言不貳,其行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至,莫不說夷。」此句〈孔子家語.五帝德〉作:「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及,莫不夷說。」是「貳、忒」通假例。〈荀子.禮論〉:「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此句〈大戴禮記.禮三本〉作:「萬變不亂,貸之則喪。」是「貳、貸」通假例。〈易傳.豫.彖傳〉:「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陸德明〈釋文音義.周易音義〉:「忒,京作貸。」;〈禮記.月令〉:「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此句〈呂氏春秋.季夏紀〉作:「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忒。」;〈禮記.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紀,以初為常。」此句〈呂氏春秋.孟春紀〉作:「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紀,以初為常。」是「貸、忒」通假例。〈尚書.周書.洪範〉:「卜五,占用二,衍忒。」此句〈史記.宋微子世家〉作:「卜五,占之用二,衍貣。」是「忒、貣」通假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朱建)〉:「平原君家貧,未有以發喪,方假貸服具。」此句〈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朱建)〉作:「貧未有以發喪,方假貣服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此句〈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從昆弟假貣,猶足以為生,何至自苦如此!」是「貸、貣」通假例。簡本〈禮記.緇衣〉:「其義不弋。」今本作:「其儀不忒。」是「忒、弋」通假例。由此可見「弋、忒、貣、貸、貳」皆因從「弋」旁而通假。故不管是「忒、貸、貳」皆可與從「台」之字相通假。「弋、台」音近而誤也,如「怡」今仍念如「宜」與「弋」音近。
二.由此文上承「所謂善者,勝易勝者也。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下接「善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一理,可知此處的「貸」或「忒」實作「殆」,因為「勝易勝」正可導致「其勝不殆」的結果,而「不殆者,其所措勝,勝敗者也」一句則更明白指出「不殆」的原因正在於「勝敗者也」,而「勝敗者」正與「勝易勝」之理同。
三.孫子於其它篇中說到「戰」或「勝敗」之情況時,多用「殆」,如:〈地形〉:「故兵: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及〈謀攻〉:「故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又由本篇之上下文可知:正因為「勝可知」、正因為我方是「善者」,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所以能「百戰百勝」,而這些都是因為「知彼知己」的緣故,所以此處必然是作「其勝不殆」無疑。
由以上三點可知,所謂的「忒、貸」實應作「殆」。至於《孫校本》的「必」字,觀此文之上下文意即可知其係衍文,故不從。而「敗」或作「已敗」,其意同,審下文有「不失敵之敗也」、「敗兵先戰」之語,故以作「敗」字為是,從竹簡。而〈長短經.水火〉引作「不武」,「武、忒」形近而誤也,此審其上下文即可知之矣,不贅言。
《孫子兵法白話譯註》相關白話翻譯:
他取勝時不會遇到危險,之所以不會遇到危險是因為他所制訂的取勝之策,是用來取勝早已失敗的敵人的啊!所以高明的人,先站立在不能被打敗的位置,而不會喪失打敗敵人的良機。因此,勝利的軍隊先取勝再作戰,失敗的軍隊先作戰再求取勝。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