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稚嫩的孩子們,通常被大人們保護著;孩子們或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不喜歡,但他們自然而然成為大眾認定「需要」被保護的群體。

當然,沒有被保護妥善的孩子們也是有,這或許也塑造了他們長大後不同的性格;但這牽涉到更專業的心理學,我就不多作探討。




長大後呢?

很久以前的觀念與風氣,會說男生要保護女生。但「保護」這件事,本來就挺主觀;男生在體力、經濟上「保護」女生,女生在精神、家庭和諧上「保護」男生;其實,沒有誰更保護誰,大家其實都互相保護了對方。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已是比較過去的刻板印象。現在,女主外男主內,也是常有的事;在同性可以婚姻的開放時代,說著哪個性別用什麼方式保護哪個性別,就太狹隘了。




那麼,不說性別,就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吧。

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看,身邊大部分的人,在某個時期似乎都被教育著:要自己照顧好自己,不要靠任何人。

當然,這句話沒什麼問題。自己當然得照顧好自己了,還等著靠別人?這豈不是將自己的命運交託到別人身上?

有些人獨立堅強地在這世上過著每一天,或許很有成就感、很有安全感。但極端一點的例子就是,這些人,是不是不敢「依賴」呢?




多年前,我的好友曾因一些心理問題,尋求諮商師。當時朋友訴說自己似乎會忍不住太過依賴伴侶,她不希望自己變成這樣,好像帶給他人困擾。說著說著,諮商師溫柔地問了她一句:「為什麼不想依賴?是不是有人跟妳說過依賴不好呢?」

朋友聽著這句就掉淚了。

累積已久的委屈,在這瞬間釋放了。




「依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我在遇到現任伴侶之前,也是個超級獨立的人,更詳盡一點說明——我是個討厭「依賴」的人。原因跟我的朋友一樣:不喜歡造成任何人困擾。以至於,真的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習慣性不求救。於是,常見的就是,我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圈圈裡,出不去。

遇見現任伴侶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伴侶是一個喜歡「被依賴」的人。這世上喜歡被依賴的人很多,其心理因素大概是源自於覺得自己「被需要」、「被認同」,當然極端一點的走向,這樣的人很容易變成工具人。這也牽涉到許多專業心理問題,我就不多贅述。

我想說的是,我伴侶就站在工具人與非工具人的邊緣,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初初與伴侶在一起時,我十分不習慣,甚至排斥。簡單來說就是,我感到他的「想被依賴」不斷地瓦解我的「堅強獨立」。這會發生什麼事呢?「堅強獨立」一直是我的保護殼,我「不需要」期待他人來幫我、救我,反正我只有我自己,我會為了我自己變得更強!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保護殼。然而伴侶的「想被依賴」,就像一個大鐵鎚一樣,一直敲碎這跟著我已久的堅強保護殼。

想當然而,這樣的關係,一開始一定充滿著各種衝突。

我們一個是想被依賴的極端,一個是堅強獨立到幾乎不太相信任何人的極端,這樣的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溝通與調適,現在變成什麼樣子呢?

講個直白一點的——伴侶贏了,我的保護殼在他面前已經起不了作用了。

而我也不知為何,一但保護殼破裂了,我整個人就像沒被煮熟的雞蛋一樣,軟爛地流了出來——我變得超依賴。又是另一個極端,不是超獨立、就是超依賴。

我在許多事情上變得很依賴他。那麼,我喜歡嗎?

坦白說,我還是會懷念起以前堅強獨立(有保護殼保護)的自己。那時的我覺得自己很強,什麼都可以做得到。

現在呢?我變得好弱啊!

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







剛好這陣子,我的一位老師大約聽了我的人生分享後,她這麼告訴我:「聽起來,妳現在的依賴,是比較不健康的依賴。但為什麼會有不健康的依賴呢?這源自於,可能妳之前也是不健康的獨立。」

這句話讓我思考了許久。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一直以來的獨立,會是「不健康」的。

但是,現在回頭看。我為什麼會這麼獨立堅強?成長過程中,我確實在很多時候沒有被好好保護著。在我還小的時候,我或許也曾經試著依賴他人、尋求幫助,但最後發現不但大部分時候沒有人能保護我,即時有,我大概必須承受他們負面的情緒,以此作為代價。這不能完全怪其他人,我自己本來就是個高敏人,我天生擅長「讀空氣」,理所當然地我不懂「死皮賴臉求幫助」等技能,久而久之,我竟然連溫和版本的「根據自身需求理性地尋求幫助」這個人生理應必備技能,都喪失了。

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上,我其實是個脆弱到不行、極需被好好療癒、好好保護的個體。但是,我不想再求助任何人了,因為每求助一次我就會再更脆弱一次。於是,我搭建好自己的保護殼,安安心心地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故作堅強」,就這麼過了好久好久。

這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不健康的獨立——我想是吧。




有著不健康的獨立多年,因此當遇到一位能夠完全包容、照顧我的人,我那原本就「故作堅強」的保護殼,輕易地就被敲碎了。流出來的,就是那其實極其脆弱的我自己。

而或許,處在「不健康的依賴」,會需要一點時間,畢竟一直以來我都只靠著保護殼塑型,沒有真真正正地成熟我自己——就像生蛋要變水煮蛋那樣。當然破殼後的我大概很難再變成水煮蛋的形狀,但至少可以往蒸蛋、煎蛋等方向去想,他們的外觀雖然不比水煮蛋堅強,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形狀、獨特的口感,美味度絕對不輸任何美食。




我想我也可以,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找到一個健康的平衡吧!

77會員
111內容數
紀錄日常、分享日常,也學習著如何享受無聊的日常;偶爾會有一些心得、有一些創作。我喜愛閱讀文字、也喜歡用文字表達。如果能剛好遇到跟我志同道合的人,那是多麼令人喜悅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辰心家 的其他內容
最近在《停止內耗》這本書裡的某一小章節——別讓貼在身上的標籤束縛了你——看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觀點。 承認自己的多面性,不執著在單一的標籤裡。 一直以來我都很害怕做錯事,怕做錯事會被批評,批評會讓我無地自容。而這份恐懼會令我綁手綁腳,許多事都不敢嘗試去做。而性格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就變得膽
幾天前,與朋友聊到關於「束縛」的覺察。 每個人對束縛的定義不一樣,或許在許多人眼中,被監禁、被限制行動自由,就是一種束縛,而對某些人來說,物理上的限制並不能束縛他們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洗腦才是真正束縛自己的牢籠。 朋友一直與另一半在一起多年,從熱戀到熟悉,現在已是老夫老
我曾經迷惘於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該以什麼做為我的職業、賺取收入? 我小學時曾經想做一位老師,甚至還跟當時的一位好朋友討論未來要開一間補習班。當時,我甚至畫了一張補習班草圖,我還記得我那幻想中的補習班是個兩層樓的大房子,裡面有很多房間。雖然現在記憶有些稀薄,但我記得當時覺得「
曾經,顯化法則是我唯一的信仰。 現在,我當然仍相信顯化法則,但較少「依賴」祂了。 以前有什麼想要的、不想要的,希望的、不希望的,就會仰賴顯化法則為我實現,但潛意識總是無法跟上我的慾望。到後來我放下了這些欲求,接受自己的潛意識仍有一些「功課」需要做,因此很久很久都沒再許願了。 直到最近,發生了一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好久以前就隱隱約約察覺到這件事,但自己一直不想承認、一直壓抑著。」 某一天,我的一位多年好友對我訴說著隱藏多年的秘密。 她外貌出眾、性格大方,從小就廣受異性歡迎,即使身為同性,大多也都被她開朗幽默的性格吸引,喜歡與她做朋友。 我幾乎算是跟她一起長大的,從小就看著她身邊永遠不乏追求
最近在《停止內耗》這本書裡的某一小章節——別讓貼在身上的標籤束縛了你——看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觀點。 承認自己的多面性,不執著在單一的標籤裡。 一直以來我都很害怕做錯事,怕做錯事會被批評,批評會讓我無地自容。而這份恐懼會令我綁手綁腳,許多事都不敢嘗試去做。而性格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就變得膽
幾天前,與朋友聊到關於「束縛」的覺察。 每個人對束縛的定義不一樣,或許在許多人眼中,被監禁、被限制行動自由,就是一種束縛,而對某些人來說,物理上的限制並不能束縛他們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洗腦才是真正束縛自己的牢籠。 朋友一直與另一半在一起多年,從熱戀到熟悉,現在已是老夫老
我曾經迷惘於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該以什麼做為我的職業、賺取收入? 我小學時曾經想做一位老師,甚至還跟當時的一位好朋友討論未來要開一間補習班。當時,我甚至畫了一張補習班草圖,我還記得我那幻想中的補習班是個兩層樓的大房子,裡面有很多房間。雖然現在記憶有些稀薄,但我記得當時覺得「
曾經,顯化法則是我唯一的信仰。 現在,我當然仍相信顯化法則,但較少「依賴」祂了。 以前有什麼想要的、不想要的,希望的、不希望的,就會仰賴顯化法則為我實現,但潛意識總是無法跟上我的慾望。到後來我放下了這些欲求,接受自己的潛意識仍有一些「功課」需要做,因此很久很久都沒再許願了。 直到最近,發生了一
人是群體動物。 這不是我說的,是在許多書籍文章裡看到各個學者們說的。 也是人們普遍對「人」的解釋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那麼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呢? 由於天生高敏性格,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身上就伴隨著一股憂鬱;而這份憂鬱通常沒什麼人能夠察覺到,只有我知道,是因為從小我就發現,大家都比較喜歡
「好久以前就隱隱約約察覺到這件事,但自己一直不想承認、一直壓抑著。」 某一天,我的一位多年好友對我訴說著隱藏多年的秘密。 她外貌出眾、性格大方,從小就廣受異性歡迎,即使身為同性,大多也都被她開朗幽默的性格吸引,喜歡與她做朋友。 我幾乎算是跟她一起長大的,從小就看著她身邊永遠不乏追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對孩子來說,大多期待自己能趕緊成年,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證明,也是開始能掌控自己人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等到出社會一段時間,也許碰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成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在雙方步入禮堂的那一刻,相信每一對新人都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未來會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親愛的小大人: 好嗎?好嗎? 明明沒有人說我們應該是什麼樣子。 明明根本沒有人說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我們。 明明一切看似在軌道上,我們卻疑心有什麼貓膩。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如果自己是普通人,要如何感受這些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困擾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對孩子來說,大多期待自己能趕緊成年,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證明,也是開始能掌控自己人生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等到出社會一段時間,也許碰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成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在雙方步入禮堂的那一刻,相信每一對新人都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未來會像童話故事裡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一直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可是如果遇到霸凌,身邊的大人要怎麼察覺到呢?以下分享孩子被霸凌可能的情緒反應。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親愛的小大人: 好嗎?好嗎? 明明沒有人說我們應該是什麼樣子。 明明根本沒有人說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我們。 明明一切看似在軌道上,我們卻疑心有什麼貓膩。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如果自己是普通人,要如何感受這些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