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已成為衡量個人成就的關鍵指標,然而,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內在平靜的力量?最近,我讀了兩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全腦人生:讓大腦的四大人格合作無間,當個最棒的自己》與《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它們分別從大腦的運作機制和內心的平靜出發,為提升生產力提供了不同的路徑,卻在深層意義上相輔相成。
《全腦人生》是由過去曾受邀在TED以「你腦內的兩個世界」 作為主題演講的哈佛大學神經解剖學家Jill Bolte Taylor博士撰寫,她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我們的大腦實際上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人格」。這些人格代表了四種思維方式,分別代表
負責右腦開闊思維區的第四人格,其特性包括:互相連結、接納變化、慷慨大方,我們也可以說第四人格就是愛本身。
而Chris Bailey則曾被TED 譽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這兩位作者都跟TED很有緣XD),他在新作《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探討了內心平靜對生產力的深遠影響。他指出,當我們學會平靜內心時,我們不僅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還能減少壓力,從而實現更高效的工作。
通過實踐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技巧,我們可以有效地管理情緒,提升心理彈性,並避免工作倦怠。這種方法強調平靜與生產力的平衡,讓我們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高效運作。
儘管《全腦人生》和《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大腦,但我認為它們在本質上有著許多共通點。在讀完這兩本書後,我深深認為Taylor提到的第四人格,與Bailey強調的內心平靜有著緊密聯繫。當我們能夠進到以愛為核心的第四人格,往往就能跳脫細節,以宏觀視角看待問題,進而減少焦慮,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有助於激發創意,還能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冷靜。
此外,第四人格的適應性和開放性與內心平靜也密切相關。當我們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變化時,我們便能以更冷靜的心態應對壓力,並保持內在的平衡。也許,這種心態不僅僅是幫助我們在生活中順利解決問題的手段,而正是我們所追尋的目的本身。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常進入第四人格/平靜的狀態呢?我從《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整理了以下三個具體建議:
全腦思維與內在平靜是探討我們如何提升生產力的兩條不同路徑,當我們能夠達到左右腦的平衡或平靜的心境時(我粗淺地認為這兩者相同),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挑戰,還能讓我們的效率更加持久。
而也許最棒的是,這種平靜的本身即是獎勵。
在是非對錯的理路界分之外,有片田野。我會在那等你。當靈魂臥於那片草地,世界的飽滿難以道明。 - 詩人魯米 (R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