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天氣明顯轉涼了,我開心地把羊毛大衣拿出來穿,台灣的冬天漸短,好處是不太需要花錢買冬裝,但同時也要珍惜能穿毛衣的時光。
這禮拜開始是學校的段考周,上禮拜是考前衝刺,我印了自己的猜題給學生練習,混了一些會考、基測的考古題,還有一些敘述長的題目。
近期小故事
「老師,為甚麼有些題目我連看都看不懂,可是妳一解釋我就會了呢?」阿德盯著四、五行的題目,提出一個當代孩子常見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現在的孩子、甚至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注意力愈來愈難集中,對文字的理解力也直線下降,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卻要經過好一番解釋。
「因為書看太少了。」也不過十年前,我國中的時候,那時候iPhone剛出來不久,班上有手機的人是鳳毛麟角,根本不存在過度沉迷的問題,當時流行玩電腦遊戲,可是電腦不是可以隨身帶著走的東西,在家也會被控制使用時間,不像現在的手機無孔不入。
那時候我們的娛樂就是看小說,看大量的科幻、愛情小說,橘子、藤井樹、九把刀...,雖然也大多是輕小說,但至少是書。我覺得比較幸運的是,國中時期的老師從未反對我們看小說,家長也願意給零用錢讓我們買書看,當然,閱讀速度是趕不上零用錢分配的速度的,於是班上組織了小小圖書館,我們會分配每一個人買不同的書、輪流看,效益極大化。
或許源於熱愛閱讀的習慣,我們班寫作能力好的人非常多,國文老師常說「改你們班的作文根本是享受。」閱讀除了對文科有直接的幫助,對數理也是一樣的。只要是需要文字表達的地方,就需要閱讀能力,數學好是不夠的,看不懂題目再會算都沒用。
現在愛閱讀的學生真的好少好少,因為對孩子來說,手機比書有趣多了,抖x掀起的短影音風潮更加劇此現象。不要說孩子,人們習慣短時間的刺激,看一本書需要好幾個小時,但影片只要3秒就能讓人開心,這個影片結束立刻就有瀑布式的下一個影片出現,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教育現場實況
課跟課之間的下課時間,我總能看見學生興奮地拿起手機,「ㄟ!趕快開打啊!」互相揪著打手遊,他們不會起身去上廁所、買飲料,雙眼緊盯著螢幕,等到上課時間到了,「老師,等一下,這局還沒結束!」還是不肯放下。
沒帶手機的學生則圍在有手機的旁邊,家長以為沒給孩子就能控制,但其實孩子還是會跟同學借著玩。師長很難防堵孩子過度使用手機,我也聽過許多家長傾訴「不給他又不行」的無奈。
智慧型手機當初被設計出來,難道是為了侵害人類嗎?我相信不是的。
只是為甚麼事情會變成現在這樣呢? 都是因為過度使用啊。
過猶不及的故事
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與子夏誰比較賢明?」孔子給的答案是:「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則有所不及。」子貢又問:「所以子張比較賢明嗎?」孔子回答:「過分和不及都不好。」這就是成語過猶不及的來源。
每一位師長都必須承認身處現代社會,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不使用手機的。完全禁止就是「過」,但放任孩子使用卻是「不及」,中庸之道真的不容易啊。
「你如果連一本兩百頁的書都看得懂、看得完,那短短幾十個字的題目,對你來說不就易如反掌了嗎?」回到開頭的故事,我是這樣回答阿德的。
阿德認同地點點頭:「所以就是多看書就可以了。」
我的身分很特別,同時教國文與數學(這真的是誤打誤撞),大部分人可能覺得這兩門學科搭不上邊,但我知道其實息息相關,尤其當今考試趨勢喜歡跨領域:考數學時結合時事、搭配科學理論,這些都需要廣泛閱讀累積。
閱讀乍看之下好像是很沒效率的事,讀一本書是看不到效果的,可是看了五本、十本,肯定會見到改變。我知道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可是比起用手機紓壓,閱讀、運動才是好方法,投入手機的虛擬世界,乍看之下能暫時逃避忙碌的現實,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沒有手機的班級
其實,我們班現在不管是下課或上課,是不會有人拿出手機的。
「老師,你是怎麼管他們的啊?」同事曾經這樣問過我。
我從來沒有限制孩子使用,要帶手機來沒問題、下課想滑也ok,我都不會說甚麼。可是我們班的孩子,下課要不是在聊天、散步去廁所,就是在討論功課。
關於怎麼營造沒有手機的環境,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再寫一篇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