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書讀書筆記#2:找回健康的自我表達─《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我療癒聖經》,裡面提到有四種基本的求生策略和防衛技能,簡稱4F,分別是戰鬥 (Fight)、逃跑 (Flight)、僵住 (Freeze)、討好 (Fawn)。
那些在童年經歷了夠好養育的人,可以在必要時,妥善的運用四種策略來保護自己。
戰鬥:勇氣、領導力、敢言、立界線
逃跑:健康的撤退、勤奮、堅忍不拔
僵住:警覺、安靜並觀察、偽裝以爭取時間
討好:傾聽、調停、適時的妥協、愛與公平
這四個防衛策略都有好的一面,只要妥善運用,便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克服不同的困難。只是,童年受創的孩子,會過度使用其中一種或兩種求生策略,固著地使用特定策略的結果,會損害我們在不需要防衛的狀態下放鬆的能力。
受創的孩子們,感知危險的接收器被過度放大,警報器容易被觸發而開始大響,隨即進入已經被設定好的防衛策略裡,整個過程完全是反射,無法掌控,並且會消耗當事人極大的精力。
警報器容易被觸發的這個環節,便是指誘發「情緒重現」 (一種覺得自己回到童年時代,陷入一種永恆的無助、無望、無價值的感受裡)
情緒重現接著會引發當事人進入防衛反應。「戰鬥」類型的人,會透過憤怒來疏遠他人,以及透過控制來要求別人,以免別人遺棄他們。「逃跑」類型的人,會永無止境的忙碌,以逃避會引發情緒重現的深度關係。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比較常用特定求生策略─
戰鬥:控制狂、要求完美、理所當然的心態、霸凌、暴怒
逃跑:強迫性重複、恐慌、要求自己達到完美、不停忙碌、時常匆忙、過動
僵住:解離、隔離、害怕成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注意力缺失
討好:關係依賴、奴性、失去自我、小大人、討好他人、社交完美主義
如果不容易分辨自己比較常使用哪兩種策略,也可以換個角度想,自己最少使用哪一種策略。
我自己比較缺乏的是戰鬥反應,因此敢言、勇於面對挑戰的能力是我可以加強的,覺察以後,可以有意識的在生活中練習,具體做法是:先在前面4F的正向表現中,選擇難度沒那麼高的來嘗試。
比方說,戰鬥反應當中,對我來說比較容易達成的是立界線,我就先從簡單的拒絕小事情來練習,慢慢的,在拒絕他人時,變的越來越有底氣,之後即使碰到意見相左的情況,也能自然的表達自己的看法──習得了「敢言」的能力。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不同面向的能力就會被建構起來。
有一個幫助我們分辨的方式:當我們能夠輕易且適當的使用4F策略,代表我們已經自我療癒非常多了。
還有另一個可以觀察的角度,可以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當兩個人能夠輕鬆且互惠地,在敢言與接受之間移動,在聽與說之間、在幫助與被幫助之間、在領導和跟隨之間往返,代表我們與他人擁有一段健康的關係。
我想,療癒的跡象,或許就是彈性、平衡。
有時忙碌、有時放空,有時堅持自己的立場,有時也願意傾聽他人,願我們都能夠自在地在不同狀態中流動。
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2:找回健康的自我表達─《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自我療癒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