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校園人際議題-到底是「送」、「交換」還是「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806 字、3 則留言,僅發佈於親子教養心得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3會員
1.3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2025/02/24
要不要吃飯? 要不要上廁所? 要不要刷牙? 要不要看醫生? 要不要去上學? 關於這些問題,你認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是選擇題嗎? 最近看到網友們在討論關於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選擇的問題,有些人說不給選擇是威權。 但我認為選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Thumbnail
2025/02/24
要不要吃飯? 要不要上廁所? 要不要刷牙? 要不要看醫生? 要不要去上學? 關於這些問題,你認為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是選擇題嗎? 最近看到網友們在討論關於父母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選擇的問題,有些人說不給選擇是威權。 但我認為選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Thumbnail
2025/02/23
相信大家都同意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 所以許多家長偏好讓外籍老師教孩子英文,但提到中文閱讀能力,多數的家長明知道重要性,卻仍舊提不起勁。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陪讀並不如想像中輕鬆,不僅要特別抽空陪伴,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腦力,還要回應孩子的許多疑問,對於許多忙於工作及家務的家長而言
Thumbnail
2025/02/23
相信大家都同意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 所以許多家長偏好讓外籍老師教孩子英文,但提到中文閱讀能力,多數的家長明知道重要性,卻仍舊提不起勁。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陪讀並不如想像中輕鬆,不僅要特別抽空陪伴,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耗腦力,還要回應孩子的許多疑問,對於許多忙於工作及家務的家長而言
Thumbnail
2024/12/28
昨天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其實過去到現在的題目與答案,似乎還是太過簡略,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許多誤解。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閱讀測驗大致上是說不願意幫忙別人的結果反而害到自己,然後有一題的正確答案是:我們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知道,不是什麼忙都應該幫,而我們應該要引導孩
Thumbnail
2024/12/28
昨天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發現其實過去到現在的題目與答案,似乎還是太過簡略,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許多誤解。 比如,昨天我看到的閱讀測驗大致上是說不願意幫忙別人的結果反而害到自己,然後有一題的正確答案是:我們應該要盡力幫助別人。 但身為大人的我們都知道,不是什麼忙都應該幫,而我們應該要引導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Thumbnail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Thumbnail
我有跟小孩討論新聞時事的習慣,原因有三: 1. 語文作為認知與表達工具,內容遠遠超出課本所寫,理應落實在生活中。在新聞時事的閱讀與討論中,小孩會學到許多書面語或專業詞彙。 2. 社會新聞通常有清楚的因果邏輯與脈絡,通過適當引導,可以協助小孩發展閱讀理解與思辨表達。 3. 社會新聞往往有各階層的
Thumbnail
我有跟小孩討論新聞時事的習慣,原因有三: 1. 語文作為認知與表達工具,內容遠遠超出課本所寫,理應落實在生活中。在新聞時事的閱讀與討論中,小孩會學到許多書面語或專業詞彙。 2. 社會新聞通常有清楚的因果邏輯與脈絡,通過適當引導,可以協助小孩發展閱讀理解與思辨表達。 3. 社會新聞往往有各階層的
Thumbnail
你知道嗎... 孩子的「告狀」, 其實有時候只是在「討拍」。
Thumbnail
你知道嗎... 孩子的「告狀」, 其實有時候只是在「討拍」。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常見的情境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等到開始會說話的時候,卻不合時宜的不斷使用問句「這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就知道東西的名字,但是卻不斷地提出問題,家長只好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回答。 █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其實沒有真的要問問題,而是誤以為問問題是對話的開始。這就像是我們見到面要打招呼
Thumbnail
今天在家扶國強非營利幼兒園帶親子教養工作坊,有家長提問:「老師妳都說要鼓勵孩子,但是孩子做的事情就不對,要怎麼鼓勵?」 這位媽媽說,前幾天她帶孩子外出時,孩子直接取走友人C桌上的物品。雖然C不介意,但是媽媽總覺得,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媽媽:「所以我告訴孩子:『這是C的東西,你如果要拿,要先問
Thumbnail
今天在家扶國強非營利幼兒園帶親子教養工作坊,有家長提問:「老師妳都說要鼓勵孩子,但是孩子做的事情就不對,要怎麼鼓勵?」 這位媽媽說,前幾天她帶孩子外出時,孩子直接取走友人C桌上的物品。雖然C不介意,但是媽媽總覺得,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媽媽:「所以我告訴孩子:『這是C的東西,你如果要拿,要先問
Thumbnail
「你今天在學校是不是不乖?」 「你今天在學校好嗎?」 「今天有沒有認真上課?」 這些都是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最常問的問題,小寶貝上學了,家長們都會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但是如果問題過於廣泛,可能會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尤其是年紀很小不善表達的孩子,於是就很單純的回答「好」、「還可以」,或甚至閉口
Thumbnail
「你今天在學校是不是不乖?」 「你今天在學校好嗎?」 「今天有沒有認真上課?」 這些都是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最常問的問題,小寶貝上學了,家長們都會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但是如果問題過於廣泛,可能會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分享,尤其是年紀很小不善表達的孩子,於是就很單純的回答「好」、「還可以」,或甚至閉口
Thumbnail
女兒現在四歲七個月,語言表達能力跟理解能力已經非常好了,於是我決定開始用輕鬆閒聊的方式來跟女兒對話。 剛剛吃飯的時候我問她:「如果妳看到同學被欺負的時候,妳會怎麼做?」 女兒不假思索以肯定的語氣告訴我:「我會告訴老師!」(我馬上比了一個👍給她) 我再追問:「那萬一同學改成欺負妳,妳又會怎麼辦?」
Thumbnail
女兒現在四歲七個月,語言表達能力跟理解能力已經非常好了,於是我決定開始用輕鬆閒聊的方式來跟女兒對話。 剛剛吃飯的時候我問她:「如果妳看到同學被欺負的時候,妳會怎麼做?」 女兒不假思索以肯定的語氣告訴我:「我會告訴老師!」(我馬上比了一個👍給她) 我再追問:「那萬一同學改成欺負妳,妳又會怎麼辦?」
Thumbnail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Thumbnail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