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登門檻效應:從小要求到大行動的心理學啟示

登門檻效應是一種有趣且實用的心理現象。它指的是,當人們接受了某個微不足道的請求後,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為了維持在他人心中的一致形象,更有可能接受隨後更大的請求。這個效應形象地如同逐級攀登門檻:從小小的臺階起步,逐步邁向更高的位置。當人們接受了一個較小的請求後,往往會因為想保持形象一致,而更容易接受較大、甚至不太情願的要求。


理論與實驗驗證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通常不願接受過高或過難的要求,因為這類要求不僅耗費時間和精力,還難以成功。然而,相較之下,人們更傾向接受簡單且容易完成的小要求,而在完成這些小要求後,他們逐漸會接受更大的要求,這正是登門檻效應的核心。


在20世紀6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進行了一項經典實驗,驗證了這一效應。他首先向家庭主婦們提出一個小要求:在支持“安全委員會”的請願書上簽名。兩周後,實驗者再度登門,要求在她們的前院立一塊不美觀的大告示牌,內容為“謹慎駕駛”。結果發現,之前簽過名的主婦中有超過55%同意立告示牌,而未簽名者的接受率僅為17%。這清楚地證實了登門檻效應的存在與影響。


登門檻效應的實際應用

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若需要他人完成一項較大的請求,卻擔心直接提出會被拒絕,不妨先從一個小請求開始。例如,要求他人完成一件簡單的、相關的事,待其答應後,再逐步提出更大的請求。


教育中的啟發與應用

登門檻效應在教育領域有著深遠的啟示和應用價值。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宜一開始就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應先設立一個相對容易達成的小目標,讓學生體驗進步的成就感。在學生完成這些小目標後,再通過鼓勵逐步提升要求,最終實現更高的學習目標。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攻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這體現了一種教育的理性與智慧。教師需要在設定教育目標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和表現,制定層次分明、具體而可行的目標。這樣的目標設置,讓學生既能夠跳起夠得著,又能在每次成功中獲得喜悅與動力。


小目標,大前景

教師若能將長遠目標分解為若干層次的小目標,便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旦學生跨過了一道“小門檻”,教育的前景便變得更加廣闊。“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登門檻效應啟示我們,在教育、社會交往等方面,逐步而巧妙的引導,往往能帶來更大的改變與成功。

avatar-img
2會員
16內容數
關於人類的觀察記事與心理學的手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栗子的札記 的其他內容
“鳥籠效應”是一個引人深思且極具啟發性的心理現象,其背後故事與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密切的關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與他同期退休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Carlson)一同展開了人生新階段的探索。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重要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 L. Kelling)提出,首次發表於1982年3月《The Atlantic Monthly》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中。
“刺蝟法則”是一個來自動物行為觀察的深刻啟示,對人際關係和管理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一法則源於生物學家的實驗,他們研究了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存策略。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將十幾隻刺蝟放置在戶外的空地上。在刺骨寒風中,這些小動物凍得渾身發抖,為了抵禦寒冷,刺蝟們本能地選擇彼此靠攏,試圖通過身體的接觸
毛毛蟲習慣於固守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因此無法突破尾隨習慣,轉向更有效的行為。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個實驗揭示了盲目遵循習慣可能導致的悲劇。
21天效應:習慣的養成與自我改造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為21天效應的理論,指出人們形成並鞏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持續重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若能在21天內反覆實踐,就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的習慣性行為,並最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鳥籠效應”是一個引人深思且極具啟發性的心理現象,其背後故事與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密切的關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與他同期退休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Carlson)一同展開了人生新階段的探索。
破窗效應: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重要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 L. Kelling)提出,首次發表於1982年3月《The Atlantic Monthly》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中。
“刺蝟法則”是一個來自動物行為觀察的深刻啟示,對人際關係和管理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這一法則源於生物學家的實驗,他們研究了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生存策略。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將十幾隻刺蝟放置在戶外的空地上。在刺骨寒風中,這些小動物凍得渾身發抖,為了抵禦寒冷,刺蝟們本能地選擇彼此靠攏,試圖通過身體的接觸
毛毛蟲習慣於固守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因此無法突破尾隨習慣,轉向更有效的行為。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個實驗揭示了盲目遵循習慣可能導致的悲劇。
21天效應:習慣的養成與自我改造 在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被稱為21天效應的理論,指出人們形成並鞏固一個新習慣或理念,至少需要21天的持續重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若能在21天內反覆實踐,就可能從意識層面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的習慣性行為,並最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形成的三個階段
荷蘭某城市為了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曾嘗試過各種傳統方法,但效果始終不理想。該市的衛生機關首先選擇加重對亂扔垃圾者的處罰,將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然而,實施後發現亂扔垃圾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接著,他們決定增派街道巡邏人員,期望通過加強監督來改善情況,但結果仍不如預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調整慣性的聚焦方式, 問題,可以挫敗你, 但也可以成為你成長與進化的動力。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1.可視化練習:想像一個具體的話面 2.情緒:預演顯化劇本,感受喜悅的感覺 3.肯定句,當成日記在寫 4.相信自己,採取行動 阻礙吸引力法則的三件事 1.不要抱怨別人 2.不要專注在解決問題,去思考你可以付出什麼,如何去幫助別人 3.停止關注結果,而是去關注你可以付出什麼給予什麼,幫助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本書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是改變心態、提高自律能力,進而改善生活。 「爬樓梯心態」就是發展個人潛力的第一步,也是實現心中夢想的唯一途徑。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承諾與一致性的心理學原理和3種進階策略:登門檻效應、簽名與公開承諾、拋低球策略。並通過舉例來說明這些策略在銷售、募捐、行銷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最後,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這一原理來提高自身影響力的建議。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重新探討吸引力法則及其應用。吸引力法則是一種新的思維運動,它透過改變限制性想法和現實生活中的框架,去吸引各種人、各種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想提高文章流量、改變生活狀況,還是實現夢想,吸引力法則都可以幫助你。想學習吸引力法則的人可以通過網路搜尋瞭解相關資訊,並不斷地練習和堅持。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調整慣性的聚焦方式, 問題,可以挫敗你, 但也可以成為你成長與進化的動力。
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1.可視化練習:想像一個具體的話面 2.情緒:預演顯化劇本,感受喜悅的感覺 3.肯定句,當成日記在寫 4.相信自己,採取行動 阻礙吸引力法則的三件事 1.不要抱怨別人 2.不要專注在解決問題,去思考你可以付出什麼,如何去幫助別人 3.停止關注結果,而是去關注你可以付出什麼給予什麼,幫助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本書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是改變心態、提高自律能力,進而改善生活。 「爬樓梯心態」就是發展個人潛力的第一步,也是實現心中夢想的唯一途徑。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承諾與一致性的心理學原理和3種進階策略:登門檻效應、簽名與公開承諾、拋低球策略。並通過舉例來說明這些策略在銷售、募捐、行銷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最後,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這一原理來提高自身影響力的建議。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重新探討吸引力法則及其應用。吸引力法則是一種新的思維運動,它透過改變限制性想法和現實生活中的框架,去吸引各種人、各種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想提高文章流量、改變生活狀況,還是實現夢想,吸引力法則都可以幫助你。想學習吸引力法則的人可以通過網路搜尋瞭解相關資訊,並不斷地練習和堅持。
Thumbnail
行為轉變的第四條定律是讓它令人愉悅。當體驗令人愉悅時,我們更有可能重複一種行為。人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即時獎勵而不是延遲獎勵。行為轉變的基本準則: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避免受即時懲罰的動作。要保持一個習慣,你需要有即時成就感,即使它體現在細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