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第一章:處理自己的情緒,停止內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別人怎麼看」似乎成為了許多人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時時刻刻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被批評,渴望被認同,這種心理狀態不僅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更可能阻礙了我們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結。透過《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一書的第一章,我們得以深入探討人類情緒和關係的複雜面向,特別是在憤怒、需求、自卑與安全感等議題上的深刻觀察。


憤怒:需求的偽裝者

raw-image

當憤怒湧現時,我們常常認為這是對他人行為的自然反應。然而,憤怒實際上是一種需求的表達方式,是內在匱乏感的外在呈現。這種情緒無分對錯,主要與社會階級和權力關係密切相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主管對下屬的憤怒、父母對子女的憤怒、師長對學生的憤怒…這往往來自於等級高的人對等級低的人宣洩情緒;而下屬(等級的低人)面對這種情緒流動時,除了表面完成工作要求這種明面需求,還需要理解並滿足主管(等級高的人)對尊重和認可的渴望這種暗面需求。高情商的人能夠同時察覺這兩種需求,並適當地回應;相反,僅關注明需求的人則容易陷入持續的衝突之中。

當我們意識到憤怒背後的需求本質時,就能開始轉變應對方式:與其讓憤怒無止境地流向他人,不如反思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並找到更健康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求。


自責與指責:擺脫偏執的束縛

raw-image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常常陷入兩個極端:不是把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自責),就是將過錯完全推給他人(指責)。這兩種傾向都是一種偏執的表現,忽視了現實的複雜性。

設想一個工作項目失敗的場景:主管覺得已經把事情交代給下屬,下屬卻沒做到100分,主管因此認為都是下屬的錯(指責)。聽起來邏輯正確,但下屬只會覺得主管苛刻且霸道,跟主管一起工作很累。

無論自則或指責,都是把原因責任歸屬到一方去承擔責任,就是一種偏執:

  • 自責型的人會認為:「都是我能力不足,準備不夠充分」
  • 指責型的人則會說:「如果不是你拖後腿,一定能成功」


但實際上,任何結果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 自我因素:個人能力、準備程度、投入程度
  • 他人因素:團隊配合、溝通效率、資源分配
  • 情境因素:環境動力、時間限制、技術條件

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糾結於責任歸屬,而是客觀地分析這三個面向,找出可以改善的空間。


自卑與自戀:心理的金幣兩面

raw-image

自卑與自戀看似對立,就像憂鬱與快樂、白天與黑夜一樣相輔相成。這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表面上截然不同,實際上卻是同一個整體的不同表現。

當一個人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時:

  • 常常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點
  • 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 渴求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美

而這種狀態恰恰反映了內心深處的自戀傾向:

  • 認為自己應該是完美的
  • 把自己置於世界的中心
  • 依靠他人的評價讚美得到滿足感

同樣地,表現出自戀特質的人,內心往往隱藏着深層的自卑:

  • 通過誇大自我來掩飾不安
  • 需要持續的外在肯定
  • 難以面對自己的不足

在這個不斷要求完美的社會中,接納自己的平凡似乎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我們總是在比較中度日:比較收入、外表、成就、人際關係...然而,這種持續的比較往往讓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生命軌跡。走出這個困境的關鍵在於能夠去接納自己的平凡本質,允許自己有優點也有缺點,並且認識到所有特質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安全感:走出完美主義的陷阱

raw-image

缺乏安全感往往源於過度的挑剔和控制欲。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期待伴侶達到某種完美標準,但這種期待本身就是不安全感的表現。

這種控制欲望會怎麼發生呢?試想一個常見的戀愛情境:因為愛對方,過分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因為希望對方愛自己,無法容忍對方的獨特習慣,並且試圖改變對方以符合自己的期待(可以看電影《愛的噩夢》男主角與白佳琪與黑澤之間的愛情)。

這種行為模式會導致:

  • 關係從對等變成母嬰式的依附
  • 雙方都感到壓抑和不自由
  • 真實的親密關係難以建立


建立健康關係的方式應該是走進對方的世界,學會「欣賞差異」而非否定差異,並且放下「唯一標準」的執著,允許關係中存在不確定性,也能重視彼此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結語:重新定義人生的意義

人生不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完美追求,而是一個不斷學習接納自己平凡的過程。正如書中所言,這世界上一定會有人欣賞真實的你。與其耗費精力在別人的標準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

  • 發現並發展自己的獨特之處
  • 建立真誠的人際連結
  • 創造有意義的人生經驗
  • 享受成長的過程

當我們放下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的負擔,才能真正開始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這不僅是一種解脫,更是邁向真實而充實人生的重要一步。

內容總結
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
5
/5
營養隨筆及生活記事,一些日常想被記下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天收到福哥來信,講到10年後人生的50個夢想。 邁入30也好幾了,覺得自己過得似有目標卻終日渾渾噩噩。前陣子的低迷情緒、消極度日,是靠某天我突然寫下離開前要做的十件事,鼓足自己動力,才擺脫了低潮期,可見夢想這件事是會帶給我動力的,「十年後的50個夢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有啟發性的自我成長練習
那天收到福哥來信,講到10年後人生的50個夢想。 邁入30也好幾了,覺得自己過得似有目標卻終日渾渾噩噩。前陣子的低迷情緒、消極度日,是靠某天我突然寫下離開前要做的十件事,鼓足自己動力,才擺脫了低潮期,可見夢想這件事是會帶給我動力的,「十年後的50個夢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有啟發性的自我成長練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多在乎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他人的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讀後心得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對於不擅長交際的人來說 每一次的社交活動總是耗盡能量 一不小心就送給對方一個 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多在乎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他人的  -《在乎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讀後心得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對於不擅長交際的人來說 每一次的社交活動總是耗盡能量 一不小心就送給對方一個 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在社交場合或職場中,我們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情緒刺激,要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這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和職場人際關係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