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是人際互動的高峰期。平時已經越發穩定、能夠自持的伴侶,在接二連三成天鬧哄哄的環境裡,心智早已被擾動。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好不容易才被安撫的內心困獸,正不平靜地伺機窺探、隨時要將她吞沒⋯⋯
💡如果你是第一次路過,這裡分享一個普通人,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我還是不要跟你去拜訪朋友好了,我怕自己一直玩沒做正事會很焦慮。」散步去買咖啡的路上,伴侶說出自己的決定。
「嗯~也是,好啊!」我應聲之後伴侶便陷入沈默,就這樣牽手繼續走著。我覺得下定決心很好,她終於可以放下這件煩惱。但不出抬頭張望天空,又向大樹打招呼的時間,伴侶突然開口:「我沒一起去是不是會不好?」
嗯?我轉過頭看並肩而行的伴侶。雖然知道她是個猶豫不決的人,也為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找朋友而反覆翻盤了幾次,但拜訪朋友是個人意願與實際狀況的考量,怎麼會有好不好的問題?
「畢竟都認識,我想說是不是應該去看看對方,當面祝賀一下。」伴侶說。
「那你想去嗎?」我問。
「我覺得我去了會很焦慮。雖然感覺還是會玩得很開心,可是已經放假這麼多天,我會覺得自己很廢。」伴侶說。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去,我覺得很好呀~」我說。
「也是啦⋯⋯但就是不知道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很不周到之類的。」伴侶說。
伴侶回憶過往不習慣主動與他人聯繫,最後變成沒有人找她的情景。這件事讓她感到孤獨,也加深了人際困擾的陰影。在意識到不能這麼被動之後,她時常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積極、不夠主動維持情誼。
「還好吧?我有去,也會代表你問候呀,而且你真的很忙。」我說。
「是啦,但就是覺得這樣會不會不好?」伴侶語畢,我們抵達咖啡店門口。
「那~你想一起去嗎?還是你是覺得應該要去?」我邊問邊與伴侶一起踏入店內。
「我不知道啦。我很猶豫⋯⋯」伴侶說完後,我點了杯熱拿鐵,伴侶則是美式咖啡。
「不急,你可以再想想,反正隨時都可以做決定。」我說。
她急著做決定,一來或許想擺脫猶豫不決所帶來的罣礙感,二來是想讓我心裡有個底後好做安排。我想著,既然做不了決定,那就再想想也沒關係。我不想讓伴侶有說了就不能反悔的壓力,否則她會為了做出「最正確」的決定產生更多的躊躇與焦慮。
「其實我也覺得,說不定我有沒有去都沒差。」拿到咖啡,回程的時候伴侶說。
「嗯?怎麼這麼說呢?」
「因為說不定我也沒那麼重要。」伴侶見我沒說話,補充道:「沒事,不用理我⋯⋯我可能是過年接觸到太多資訊,有點太負擔了。」伴侶打哈哈笑道。
「你去了,對方會很開心的。」我邊說邊用拇指摩挲牽著的伴侶手背。
「可能吧?但也可能是可有可無,沒人在乎。」聳了聳肩後,伴侶繼續說:「我知道這些只是我的負面想法,但我就是沒自信別人會在乎我。就像之前一樣,平時沒主動聯絡別人的話,也沒有人會想到我,就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雖然不找別人也不能想著別人會找我⋯⋯(以下省略 100 字)」
我感覺伴侶快被內心的暗湧淹沒。近日伴侶與太多人說太多的話、接收太多的訊息、還要做許多的決定,讓想將每個細節都好好接住、好好回應的她感到接顧不暇,精神非常耗弱,內心沒有能量消化恣意生長的消極念頭。
「不一樣!」我說。
「蛤?」伴侶被我莫名打斷。
「這次不一樣。你已經有我陪了,跟以前都不一樣。」我對自己說出這些話莫名耳赤。
「也是,現在有你陪了⋯⋯」伴侶笑了起來。
「我的意思是,因為我們是一起的,看到我就像看到你,你不用害怕像以前一樣沒出現就會被忘記。事實上,你沒出現的場合,大家也都會向我問起你。」
「嗯,你有跟我講過。」伴侶收緊牽著的手:「知道了啦~那我想想再回覆你要不要一起去。」
(咳⋯⋯寫完真莫名害羞。)
伴侶內心有「做」的壓力,像被鞭笞著往前走一樣,不做點有產值的事總讓她感到非常焦慮。除了內心會批判自己很廢,小我也會在腦中叫囂著一事無成,加劇內心的波動,影響對自我的價值感。想避免不好感覺的她糾結著。
雖然自我價值感的面向已經找到應對方法,且日漸穩定,卻仍在內心能量不足時要被暗流吞沒。因年節而被打亂心智的伴侶,除了自我價值感不穩定,也加入了過往人際關係的陰影,思路被攪扮成黑糊一片。自我價值感低落放大了恐懼,讓她在人際關係裡退縮。
而我能做的,仍僅是陪在伴侶身邊與她對話、向她提問,再一起梳理她的想法。理解伴侶對抉擇的不自信,並且明白她比任何人都還厭煩反覆不前的自己,偶爾再自以為是地對她的小我說:「跟以前不一樣了。」(笑)
祝福路過的您:)
【相關閱讀】
一個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 如果喜歡文章請送我【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請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寫相關主題【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