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行為心理解密04:「厭食」

失控行為心理解密04:「厭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或許厭食症者要復原所需要的一句話,是期待聽到「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你把自己活得又美又健康就很好了。」

raw-image

新聞故事:

現年18歲,居住在日本愛知縣的渡邊優杏,自小學6年級就罹患厭食症,她回想當時的自己是完美主義者。

「我是那種看起來要最好,否則就會不滿意的那種個性,看到那些『瘦瘦人』的照片,讓我想變得跟他們一樣,看著體重的數字不斷減少,有種打電動破關的感覺,漸漸地就對這種快感上癮了。」

為了減掉體重而持續不進食,導致渡邊在小學、中學時期不斷的進出醫院,她不僅不吃早餐,連學校營養午餐也只吃兩口,當時155公分的渡邊,體重只剩下26公斤。

這類失控行為稱為「厭食症」,而在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徒勞的,一個人的所做所為必然與他的心理、動機及情緒有關。今天要談的是「厭食症」,這是什麼樣的症狀,又有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

我們上個月談過暴食症,今天談的是厭食症,都屬飲食失調症的一種。

暴食症的關鍵字是「掩蓋」,掩蓋負面情緒,而厭食症的關鍵字是「控制」,當對外在環境什麼都不能控制時,人會向內控制自己的體重,這比暴食症更複雜也更嚴重。因為暴食症會胖、會失控,但厭食症會導致死亡

新聞故事裡優杏因為完美主義,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表現不如預期,人設、形象受損,感到自卑和沮喪,為了挽救外在失衡,她改為控制內在的飲食,做別人做不到的事(例如:當大家都放縱吃食,我卻能嚴格自律不吃),讓「瘦」成為肯定自己的指標。

不過身體不可能一直不吃不喝,它要生存,有時候就會反撲變暴食。有的當事人意志力強大,對飢餓視若無睹,理智、情緒分離,大腦邏輯上知道肚子餓但卻無法感受餓,連暴食都被擋下,強制反胃,發展出連喝水都可能吐的可怕情況。這是很嚴重的事。厭食是當事人緩解焦慮的手段,只要心理議題未解,整體就失衡失控。

#心理症狀

厭食症的行為定義是當事人「對身體形象和體重過度關切,甚至對身體形象產生扭曲想法」,當事人有意防止體重增加,會刻意不進食或過度運動。這個疾病和飲食本身無關,而是當事人以一種非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情緒問題,且常「自我否定」。

厭食症有以下症狀:

(1)生理上:食慾不振、體重快速下降、顯著低於正常體重(BMI小於18.5)、疲勞、注意力不足、吞嚥困難、便祕、掉頭髮、女性月經減少或停經。

(2)行為上:在飲食方面異常堅持(不吃、吃很少、極度挑剔飲食內容)、為降低體重而劇烈運動、催吐、使用瀉劑或利尿劑。

(3)心理上: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對於身材的知覺扭曲(旁人都覺得個案太瘦,但個案仍覺得自己太胖)、極度迷戀控制體重,合併出現焦慮、憂鬱、強迫性想法或完美主義性格。

#好發族群

厭食症9成發生在女性,13~18歲最多,危險族群包括某些職業如舞蹈家及模特兒、肥胖症和家族史酒癮者。

行為背後都是有心理意義的,厭食症也有其功能:

厭食是情緒障礙,當有過不去、解決不了的事時,就控制飲食以為控制全局。例如患者會想「只要我瘦下來,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這也讓我們發現其實所有的特殊行為,都是在繞圈,以一種間接的方式盲目地減緩焦慮。

那麼當事人厭食後能得到什麼呢?

1.被關注和肯定--自我形象議題

媒體、文化、同儕過度渲染「瘦即是美」的價值觀,尤其是女性,讓原本缺乏自信的當事人極端注意自己的身材,為了符合想像中他人的眼光,她拚命控制、降低自己的體重。只要努力節食就有瘦就有成就,方法簡單粗暴(也荒唐)以為厭食控制就能得到他人關注和肯定。。

2.表達情緒的方式

飛兒樂團前吉他手阿沁的妻子花花為網紅兼模特兒,育有2名女兒,常在社交平台發佈親子和樂融融的照片。後來花花非法持有大麻被捕,形象受創,她事後拍片道歉,但仍「覺得自己好沒用」,幾乎整天只能躺床上,因憂鬱而吃不下東西,一度暴瘦到只有28公斤。

這類案例,當事人陷在自責的漩渦,情緒和大腦脫節,感覺不到餓產生的厭食。

3.間接呈現出「母女關係的複雜議題」

有種心理機制是,當局勢很複雜,而他焦慮過頭時,他會選一個簡單歸因,然後在此項度上鑽牛角尖,跟迷信很像,他想像「只要我能夠準備好完美的供品,神明就不會給我厄運」用簡單的等式綁住失控。

厭食症反映了母女關係的糾纏矛盾,常見於母女關係緊繃、互動僵化、女兒獨立自主困難的家庭中,母女在情感上過於緊密,母親對於女兒出於保護心態,較多管控;或者母親神經質的情緒、不能處理夫妻問題...便會無意識地轉嫁到女兒身上。厭食症常見於青少女,除了自我形象議題外,她想替母親分憂解勞,但未成年又不能做什麼只好無視自己需求,以忍耐、逆來順受、不想破壞關係地做為母親的情緒容器。

然「情緒累積到頂端後就會爆炸」,當她情緒無法外洩、辨識,可是又不想起衝突時,負面情緒就會導引到身體上,透過虐待自己的身體來表示抗議,像是自殘或厭食。

家族治療大師米紐慶(Minuchin)在《厭食家族》一書中提到,厭食症患者的家族互動往往具有情感糾結不清、互動模式僵化、對子女過度保護,以及缺乏解決衝突能力等4個要素。

母女關係議題所引起的厭食,在當事人接受基本治療後,還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再進行家庭會談,因為家庭關係才是解開心結的重點。

新聞故事後續

花花後來如何走過厭食症呢?一是家人支持,二是她的想法轉變,想「每件事的發生都只是在體驗人生」,而不再去抱怨「為什麼總是我?」,想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意義存在的,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體驗,而我現在活過來了。同時拿起和朋友買的二手相機,在房間定時自拍身體意象,記錄這些痛苦與掙扎的時刻,藉此療癒自己。後來這些照片在朋友鼓勵下報名參加了法國PX3國際攝影大賽。初次參加國際性比賽就得獎,令花花感到相當驚喜。

優杏的母親發現女兒症狀後也不是責怪,而是接納和理解,她說沒想到小學生也會罹患厭食症,卻不知道能為女兒做什麼,真的很煎熬。優杏的母親陪伴她從12歲到16歲高一,她才接受母親的勸導,以「純素主義」相關知識解套,開始正常吃東西脫離厭食。優杏後來說「吃到想吃的東西時,身體果然會感受到喜悅,想將這樣的自由、快樂傳達給大家。」

#改善的方向

厭食嚴重時涉及生理機制,一樣需分生理、心理兩方向進行:

1.生理面:醫療,一般是住院治療

住院治療有兩個重要方向,最主要是恢復健康體重和建立正確飲食習慣;再者是針對怕胖心態給予認知行為治療。

例如院內治療師會陪同患者一起吃飯,在輕鬆、關懷的情境下,吃完營養師設計的餐點,目標是讓個案回復到標準的體重(BMI 18.5)

2.心理治療:

生理穩定後,才深度討論身心議題,如過度僵化的完美主義、與父母的緊張和糾結、自己的身心感受、情緒疏離與連結等。

有本書《親情救贖》提道:「厭食症是家庭疾病,追本溯源是母女之間的問題,如果母親不改變就無法治癒。」因此也要「家庭會談」,需要家長共同支持患者管理、追蹤飲食,最重要的是引導患者自主、健康、快樂,並探討與家人間的相處、未來規劃等議題。

#小結:

最後我想講一個《親情救贖》裡的案例對話

一個患有厭食症女兒的母親,整理了自己與她媽媽(女兒的外婆)的糾葛後,突然回憶湧現,才發現女兒童年時壓抑自己需求,她過度乖巧、獨立,以默默守護當時煩躁不己的母親。

她將這個發現分享給醫生,醫生回應她:

「妳這次不可思議的體驗非常有趣,妳不覺得自己與女兒更親密了嗎?妳說『覺得自己很愛她』,我想就是這種親密的感覺。關於女兒的病情,妳不需要太認真地覺得自己應該做這個或做那個,因為只要母親滿懷愛意緊緊抱住孩子,孩子的病很快就會治好。還有,請對孩子表達謝意,譬如對她說:『謝謝妳,媽媽在養育妳長大的過程裡很開心。』基於這層意義,我才會說『孩子的病百分之百得依靠母親的力量』。妳覺得自己愛孩子,所以她的病就會被治好了。」

我想,或許厭食症者要復原所需要的一句話,是期待聽到「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你把自己活得又美又健康就很好了。」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0會員
24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暴食的重點不是吃,功能有二:一是掩蓋情緒、逃避情緒,二是吃食帶來的愉悅感。 新聞故事: 一名38歲男子讀國中至今20多年,幾乎每天狂吃,可一次吃下近10包泡麵,吃到食物堆上食道、撐不住時再吐出來,尤其家人碎碎唸後心情更糟,習慣吃東西發洩,吃到很不舒服時,他一蹲下來就將食物吐出來,接著又焦慮、後悔
【人際溝通】溝通/對話的要點,有三個部分 1.內容是否能「聽懂/理解」 2.是否「認同」其內容 3.是否會去做執行 「聽懂/理解」、「認同」、「去做/行動」三部分是各自獨立的
父母若還健在,我們是有爸媽的孩子,父母若過世了,我們會有孤兒的感覺 我們先簡單把長輩分為兩個族群:在經濟及生活上可自主的,以及不能自主的,兩組方式不同。
「酗酒」是一種失控行為,而在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特質是有優勢及劣勢的,不過一般來說,要跨越劣勢發揮優勢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熟練 HSP(高敏感特質)也是,因此HSP書籍一般都在談困擾,較少正面形容,最終鼓勵人們往正向發展 我將HSP的四個定義重新撰寫(有的過於文謅謅不容易懂):
好朋友對你這樣說: A.「我順手帶一杯無糖紅茶請你喝」 B.「我老家住台南,有空要不要來玩?」 C.「有小叮噹展覽,要不要一起去看?」 假如你討厭紅茶、嫌台南太遠、不想一起看展覽,你應該怎麼回?
暴食的重點不是吃,功能有二:一是掩蓋情緒、逃避情緒,二是吃食帶來的愉悅感。 新聞故事: 一名38歲男子讀國中至今20多年,幾乎每天狂吃,可一次吃下近10包泡麵,吃到食物堆上食道、撐不住時再吐出來,尤其家人碎碎唸後心情更糟,習慣吃東西發洩,吃到很不舒服時,他一蹲下來就將食物吐出來,接著又焦慮、後悔
【人際溝通】溝通/對話的要點,有三個部分 1.內容是否能「聽懂/理解」 2.是否「認同」其內容 3.是否會去做執行 「聽懂/理解」、「認同」、「去做/行動」三部分是各自獨立的
父母若還健在,我們是有爸媽的孩子,父母若過世了,我們會有孤兒的感覺 我們先簡單把長輩分為兩個族群:在經濟及生活上可自主的,以及不能自主的,兩組方式不同。
「酗酒」是一種失控行為,而在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特質是有優勢及劣勢的,不過一般來說,要跨越劣勢發揮優勢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熟練 HSP(高敏感特質)也是,因此HSP書籍一般都在談困擾,較少正面形容,最終鼓勵人們往正向發展 我將HSP的四個定義重新撰寫(有的過於文謅謅不容易懂):
好朋友對你這樣說: A.「我順手帶一杯無糖紅茶請你喝」 B.「我老家住台南,有空要不要來玩?」 C.「有小叮噹展覽,要不要一起去看?」 假如你討厭紅茶、嫌台南太遠、不想一起看展覽,你應該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