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g-stockstudio via shutterstock
「為什麼我明明是為他們好,卻換來員工的疏遠與不滿?」
這可能不是你的要求有問題,而是你的「權威」讓員工喘不過氣。
在職場上,常見的權威式管理問題
好意卻被曲解的主管
Jack 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當員工提交方案時,他會「為了員工好」而指出修改方向,甚至直接要求員工按照他的方式來做。然而,員工開始變得消極,凡事等待指示,缺乏主動性,甚至有人選擇離職。Jack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在幫助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過度干涉的領導方式
Kevin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資深主管,他總認為,年輕員工缺乏經驗,需要嚴格指導。因此,他不僅關心員工的工作內容,甚至干涉他們的工作方式與時間安排。他覺得,這樣才能確保團隊不出錯。然而,團隊士氣低落,員工開始抱怨「做什麼都要經過主管同意,毫無發揮空間」,最終導致優秀人才流失。
這些案例反映了「權威式管理」的常見問題——主管希望員工服從,卻忽略了「服從不等於尊重」。
「真正的權威來自影響力,而非控制力。」--Peter Ducker
許多權威型主管的溝通模式,本質是原生家庭互動的職場投射影響。童年時期在「孝順即順從」的家庭中成長,習慣以服從換取安全感。成年後無意識複製父母「上對下」的權威姿態,將「被尊重」誤解為「被服從」。
傳統職場文化往往強調「聽話就是好員工」,這與傳統的孝順文化影響不無關係。因此異化為「權威不可挑戰」的生存策略。將主管角色與自我價值深度綁定,任何質疑都被視為人格否定,因此會用「嚴厲要求」掩飾能力焦慮,如同童年時父母用「打罵教育」包裝教育無能。
但在現代職場,過度的權威式管理反而可能抑制員工的成長與創造力,讓團隊變得被動消極。
那麼應該如何改善?
- 學會授權,而不是掌控:
主管應該信任員工的能力,給予他們適當的決策權,而不是每件事都要親自干預。
- 改變「我是為你好」的思維:
員工需要的是指導,而不是指令。與其要求員工聽從,不如透過啟發式提問,引導他們思考最佳解決方案。
- 建立雙向溝通機制:
權威不應該是單向的輸出,而應該是相互理解的橋樑。主管應該學會聆聽員工的聲音,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式。
權威並非壞事,關鍵在於如何運用
如果你的管理方式讓員工感到壓抑,那麼他們不會因為尊重你而服從,而是因為害怕你而沉默。
所以,下一次當你準備說出「我是為你好」時,試著換個方式問問自己:「這真的符合員工的需求嗎?」還是只是為了「鞏固權威」?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