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說過的嗎?」
「蛤?可是我不是這樣理解的耶…」 阿倫和小珊對看,空氣凝結。他們不是不努力溝通,而是彼此都帶著「我要讓你接受我的想法」的心態, 最後對話變成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拉鋸戰。
後來我發現,真正流暢又安心的溝通,
靠的不是話術,而是一套內在信念。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
讓對話不再是角力,而是共同創造的T.R.U.E.四大信念。
👉 溝通不是輸贏,是互懂與共贏
會議中,PM說:「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安全。」
設計師忍不住反駁:「安全歸安全,但會很無聊啊!」 現場一度冷場, 最後主管淡淡地說:「我想聽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如果你帶著「我要贏」的心態進入對話,
對方會自動進入「我要保護自己」的狀態, 雙方不是在創造答案,而是在比誰厲害。
信念練習:
把「說服對方」改成「讓彼此都被聽見」; 把「我贏」改成「我們贏」。
👉 小練習句:
「你的觀點我聽到了,我們一起來想,怎麼兼顧安全跟創意,好嗎?」
👉 差異不是矛盾,是交流與共創
阿強喜歡先規劃完再行動,小美則是邊走邊試。
有次一起準備簡報, 小美:「我們先做草稿,之後再優化。」 阿強:「不行,規劃不清楚會很混亂!」 兩人開始拉扯,最後各做各的。
差異出現時,我們本能會覺得「你不懂我」。
但其實,差異本來就是雙方最大的資源。 你穩健,我靈活, 討論出來的版本才會有彈性又有方向感。
信念練習:
看見差異,不馬上定義「誰對誰錯」, 而是說:「喔?原來你這麼想, 那我們可不可以合起來試試?」
👉 小練習句:
「我感覺你比較重視規劃,我比較重視嘗試,
這也是一種互補,我們找個中間點,好嗎?」
👉 不懂不是丟臉,是成熟與面對
小潔聽主管講 OKR,點頭如搗蒜,
回到位置開始動工,卻越做越糊塗。 她怕開口問會被覺得「怎麼還不懂」, 結果週五交稿時方向完全偏掉, 被主管叫去「關懷式指導」。
問問題的那一刻,你可能覺得丟臉;
但當結果做錯、重來時, 那才是真的尷尬。 成熟的表現不是全懂,而是有勇氣承認「我還不懂,但我想弄清楚」。
信念練習:
當內心有疑惑時, 告訴自己: 「問,是一種責任, 不問,才是留下隱患。」
👉 小練習句:
「我想確保方向正確,這部分可以再幫我解釋一次嗎?」
👉 回映不是多餘,是透明與負責
會議結束,大家點頭散會。
小明心裡默默背稿:「好,我負責報告。等等…是負責報告還是負責整理會議紀錄?」 隔天被主管問進度,他只能尷尬說:「我以為是她負責…」
回映確認時,很多人會覺得「是不是太囉嗦?」
但事實是: 回映不只是保險, 也是一種讓彼此安心的儀式感。 那句「所以,我理解的是……對嗎?」 比你事後花三倍時間補救還要便宜太多。
信念練習:
記住:回映不是重複, 是負責任地「再對一次鐘」。
👉 小練習句:
「所以總結一下,我負責初稿,你在週四前回饋,我們週五定稿,這樣對嗎?」
溝通的障礙,常常不是話不夠多、訊息不夠快,
而是信念出了錯。
T.R.U.E. 四個字,是溝通裡最溫暖的底氣:
下次當你準備開口,
不妨先問自己: 「我說這句話,是為了讓對方輸,還是讓彼此都更懂?」
因為,溝通不是證明誰高明,
而是一起走向共懂與共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