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一個概念,通常不是用背的,是從做的時候,慢慢懂的。
「這個回饋是什麼意思?」
會議剛結束,阿芳轉過頭小聲問你。她眉頭微皺,看起來不太確定剛剛討論的方向。你想了一下,答:「應該是說……我們要讓團隊更開放討論吧?」
阿芳點點頭,但臉上的表情,還是有點「嗯……我試試看好了」的那種模糊。
這種對話,你是不是也很熟?我們常常以為:「我大概懂了。」
但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又覺得「欸,好像不是這樣。」
一、光知道「定義」,其實幫不上什麼忙
你有沒有試過這種情況:
✦ 訓練時聽到一個新名詞,記住了定義,甚至還寫了筆記,但隔天遇到實際狀況,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 看了好幾份教學說明,但做的時候還是心虛,只能邊猜邊修。
因為「會說一個詞」和「真的知道它是什麼」,中間差很多。
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懂,不是靠記憶,是靠體會。

二、比起「怎麼做」,先問自己「這件事到底在說什麼?」
很多人學習時,第一句話就是:「所以我要怎麼做?」
這不是錯的問題,但有點太快。
就像你剛聽到「拉麵的湯頭要用時間去熬」,你問:「那我幾點開始煮?」
但問題其實不在時間,而是在你有沒有理解「為什麼要慢煮」?「什麼叫湯頭的厚度?」如果你還沒理解背後的意思,就算照著做,也很難煮出一樣的味道。
工作裡也是。
別人說「給具體回饋」,你問「那我要說什麼?」 但你真的理解什麼叫「具體」嗎?你知道「對方現在需要什麼」嗎? 還是只是照一個範本說一句「你這裡可以再清楚一點」?
真正有用的行動,來自你先搞懂「這個概念,是怎麼幫你看懂問題」的。
三、概念是什麼?是一種「看事情的方式」
你可以這樣想:
- 概念不是一個要背下來的定義。
- 概念比較像是一副眼鏡,戴上後,你可以看清楚原本看不懂的東西。
比如:
✦ 學會「心理安全感」這個概念後,你會開始發現:
有些團隊不是「大家不說話」,而是「大家不敢說話」。
✦ 理解「回饋循環」之後,你會注意到:
不是講一次就有效,而是要不斷調整,讓對方知道下一步該怎麼進步。
✦ 理解「深度工作」後,你才知道:
不是你沒效率,而是你根本沒有一段完整的安靜時間好好做事。
這些都不是「定義」教你的,而是你做過、觀察過、慢慢發現:「原來是這樣啊!」
四、最深的理解,常常來自「自己卡過」
很多時候,我們學會一個概念,不是因為聽誰講得多清楚,而是因為自己真的遇過、卡過。
✦ 是你明明想幫同事,卻發現他越幫越壓力大,才開始學會「同理 ≠ 指導」。
✦ 是你給了很多建議,對方卻沒改變,才明白「沒有接住對方當下的狀態,再多建議都進不去」。
✦ 是你連續幾天加班,結果成效還是不如預期,才開始思考:「我到底在忙什麼?」
這些經驗,就是你在「活出那個概念」。
不是靠誰教你一個模型,而是你在生活裡,自己撞出來的體會。
五、結語|不要急,讓自己「慢慢懂」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把每個概念講得頭頭是道。
更重要的,是在做的時候、在感覺卡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少看見了什麼?」
「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對方真的有接到嗎?」
「我這樣做,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只是照著流程走?」
這些提問,就是你跟概念越來越靠近的過程。
所以——
別只問「定義是什麼?」 也別急著問「那我要怎麼做?」
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這件事的意思了嗎?」
然後去做、去試、去體會。 真正屬於你的理解,就會在行動裡慢慢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