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真的可以只顧及自己的感受嗎?」
某天,她負責的大型提案因為別人交辦的「小忙」而延誤,最後被主管當眾批評:「為什麼你的進度總是落後?」她心裡一震,明明是她在幫助別人,為何卻是自己吃虧?
這讓她開始思考:
- 如果我說不,別人會怎麼看我?
- 我這樣是不是太計較了?
- 我應該再幫一次嗎?
但她忽略了一個關鍵——她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無止盡的妥協,只會讓別人習慣於「理所當然」。
設立界限,不需要獲得許可
心理學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說:「清晰即是仁慈,模糊即是殘忍。」
所謂的「界限」,並非對別人無情,而是對自己負責。界限的本質,就是「你決定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行的。」
如何在職場設立界限?
- 識別你的界限點
- 哪些請求讓你感到不舒服?是主管臨時加派工作?同事經常求助?還是無償加班?
- 記錄下這些場景,找出重複發生的模式。
- 預先準備你的回應
- 針對常見的請求,設計幾個標準回應,例如:
- 「這件事我現在無法處理,建議找XX。」
- 「這個範圍不在我的職責內,可能需要由負責的人來處理。」
- 「目前我的工作優先級很高,無法額外承擔。」
- 簡潔拒絕,不需解釋過多
- 很多人拒絕時會不自覺過度解釋,試圖讓對方理解,但這往往給了對方更多說服你的機會。
- 保持簡單、明確,例如:「這次我真的沒辦法,請安排其他人。」
- 學會用身體語言強化界限
- 拒絕時,保持穩定的眼神接觸和沉穩的語調,不要笑著道歉,這會削弱你的立場。
- 觀察自己的罪惡感,提醒自己這是正常的
- 如果你習慣幫忙,開始設立界限時可能會感到內疚,這是因為你在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
- 告訴自己:「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並不代表我不友善,而是讓我的工作與生活更平衡。」
你的「好心」可能讓自己成為理所當然
職場中,「習慣性幫忙」其實是一種雙向綁架——
- 你覺得「再幫一次沒關係」,但別人會覺得「你本來就該幫」;
- 你擔心被討厭,但最後反而變成「沒有你不行」的廉價勞力。
如何應對「習慣找你幫忙」的人?
- 建立時間緩衝
當有人請求幫忙時,不要立刻回答「好」,而是說:「我先看看我的行程,稍後告訴你。」這樣可以讓你有時間評估,而不是被情緒驅動做出承諾。
- 讓對方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有人習慣性依賴你,可以引導他們學會自己處理,例如:「這部分我之前也花了點時間學習,你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
- 區分「互惠」與「單向付出」
職場上的幫助應該是互相的,而不是單方面的負擔。如果對方從不回報,適時調整你的付出比例。
只要你決定了,這就是你的界限
你不需要別人認同你的界限,只要你自己確認即可。畢竟,你的人生不是為了讓所有人滿意,而是要讓自己活得自在。
最後,問問自己: 當你不敢拒絕時,你是在照顧別人的感受,還是在犧牲自己?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