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太想做對的事,卻越來越不快樂,也許該換個視角了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
早上開會,簡報講完還在反覆想:「我剛剛有講錯嗎?」收到同事的回覆,語氣不如預期,立刻開始焦慮:「我是不是哪裡沒做好?」
甚至一整天都在自我檢查,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表達、每一個表情,都怕哪裡「不夠對」。
你不是不認真,而是太想確保自己沒錯。
你不是不負責,而是太怕出錯會讓人失望。
但越是這樣,你卻越常感覺:
明明照規則走了,心裡還是不安;
明明努力了,卻還是覺得卡住。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 第一層:我們從小就被訓練要「對」
在考試時,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在家裡,做好事有稱讚,犯錯要道歉;
在職場上,交出去的東西得經得起審查,最好一次就過。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一件事:
✅ 做對的人被信任
✅ 選對的方法不會被責怪
✅ 找到「正確答案」就能避開風險
這套邏輯確實幫我們走過很多場考試與評估,也建立了責任感與標準意識。
但當世界越來越複雜,這套系統反而變得讓人喘不過氣。
🌫️ 第二層:你越想做對,越容易被自己的標準反咬一口
因為你太在意對錯,所以你:
- 做簡報前瘋狂確認10次,還是不敢發出去
- 遇到選擇反覆斟酌、延遲決定,只因「怕選錯」
- 明明已經做得不錯,卻總覺得「還不夠完美,不敢交差」
你心裡常常上演這段劇情:
「如果我這樣做是錯的怎麼辦?
如果大家覺得我沒想清楚怎麼辦?
如果我又搞砸一次,是不是代表我根本不夠格?」
你看起來努力,但內心是緊的;
你表面上穩定,但其實一直在懷疑自己。
☕ 第三層:其實,世界從來不只是「對或錯」而已
來看看幾個生活裡的場景,
你會發現:真正讓我們受困的,往往是太快貼上的對錯標籤。
🍳 做菜這件事:你說「不對」,他說「這才對」
你照著食譜做了菜,朋友吃了一口說:「你加太多鹽了吧?」
你委屈地想:「明明就是照著做的啊。」
但問題不是做錯,而是口味不同、期待不同。
🌟 對你來說剛剛好,對他來說太鹹——這不是錯,是差異。
🧭 做決定:你不敢下決定,其實不是因為選不出來,而是怕被說錯
有沒有一種情況很熟悉:
主管要你提出方向,你想了三種方案,
卻反覆問自己:「哪個是最『正確』的?」
結果拖延、卡住、不敢提,反而錯過了時機。
🌟 很多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正解,而是試一試之後調整的彈性。
👥 看人這件事:你說他「不對」,其實只是你沒習慣他的風格
新進同事做事很快,但常漏細節;
資深同事習慣步步為營,但總覺得動作太慢。
你可能忍不住想:「他這樣不對吧?」
但如果你願意再看一層:
- 一個人在追求效率
- 一個人在確保品質
🌟 他們沒有錯,只是優先順序不同。
🧠 第四層:從「做對」到「看懂」,你才會真正放鬆下來
如果你總是追求正確,你會很辛苦,因為:
- 很多事情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 很多選擇本來就有風險
- 很多人的反應也和你預設的劇本不同
但如果你願意暫時放下「對錯焦慮」,改問:
- 「這樣的做法在這個情境下適合嗎?」
- 「我可以從這個嘗試中學到什麼?」
- 「我是不是太快把不熟悉的東西當成錯?」
你會開始看見更多「不一樣」,而不是「不對」。
✨ 結語:你不是做不好,你只是太怕做錯
真正成熟的思考,不是永遠做對,
而是知道何時要堅持、何時能調整;
不是把別人變成對的樣子, 而是看懂彼此為什麼這樣選擇。
下一次當你又想急著評價自己、判斷別人,
先深呼吸一口氣,問自己:
「這真的是錯嗎?還是只是我還不習慣這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