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知道,與自律神經相處,是大人也在學的重要一課

希望你知道,與自律神經相處,是大人也在學的重要一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體不是壞掉了,而是太久沒有被「好好放鬆」

最近孩子常說:「我明明沒做什麼,怎麼還是覺得累?」

有時是補完習後的週末,有時只是放學回家,
吃了飯,坐著,沒寫功課也沒運動,卻突然說:「我好煩,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舒服一點。」

他不是偷懶,他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好起來。


而我心裡突然浮現一句話——

「其實,大人也一樣。我們也還在學,怎麼跟自己的自律神經,好好相處。」

raw-image

自律神經,掌管著你不說話時的情緒,還有你說不出口的疲憊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 明明沒做什麼,心卻煩得很;
  • 一整天都在趕事,回到家卻沒辦法放鬆;
  • 看起來在休息,實際上腦子一刻也沒停。


這不是壓力太大、也不一定是身體出問題。
很多時候,是你的「交感神經」一直沒退場,副交感神經來不及上台。


什麼是交感、副交感神經?


用一句話說就是:

  • 交感神經:讓你打起精神、專注、應對挑戰。
  • 副交感神經:讓你放鬆、修復、真正休息。


他們像一組搭班表的雙人舞者,一個主動衝鋒,一個負責安撫。
只有他們輪流上場,身體才會有節奏、心情才會穩下來。

但現在的生活節奏,常常是:

  • 一醒來就進入「開戰模式」;
  • 吃飯時還在想工作、想考試;
  • 洗澡時滑手機,躺床上還捨不得關燈。


結果是:交感神經24小時輪班,副交感神經根本沒打卡。


放鬆,不是「不動」,而是願意慢下來、讓身體知道「沒事了」


我跟孩子說:「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是你太習慣撐著了。」

我們一起練習:

  • 吃飯時不講話、不看螢幕,專心感受咀嚼的節奏;
  • 洗澡時不快轉流程,而是慢慢感受水流;
  • 睡前不滑手機,改聽點音樂或靜靜呼吸五分鐘。


這些聽起來小事,但都是邀請副交感神經回來的方式。

慢慢地,他開始發現:「原來我不是真的累,是太久沒有真正休息了。」


結語:照顧自己,不是拚命撐,而是學會交替節奏


親愛的你,

不管你是孩子,還是還在忙著做大人的你, 請你記得——

「穩定,不是撐住,而是有節奏地放過自己;

健康,不是不累,而是知道累了能慢下來。」


我們的身體不是一台只會前進的機器,

它是一個會說話的朋友, 它用疲倦提醒你:「該換班了」, 用煩躁告訴你:「我還沒真正放鬆」。


希望你早點知道,

與自律神經好好相處,是一輩子的課,沒有人天生會,

但你願意學,就是給自己最深的照顧。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5會員
34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照顧自己,不只是當下舒服,而是願意為明天的自己負責—— 放空、追劇、吃零食真的很爽,但這樣就是在對自己好嗎?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休息」,其實只是換個方式累。 真正對自己好,是願意照顧累的身體、亂的情緒, 不是要逼自己完美,而是學會:我值得過得好,而且一直好下去。
當關係出現沉默,最怕的是「我不知道哪裡出錯」—— 有時候,最讓人難過的不是被罵,而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孩子面對關係的誤會,常會說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生氣?」不是不在乎,而是還在學怎麼理解、怎麼靠近。這篇文章寫給那些卡在關係裡的小心翼翼,讓我們一起學會,不急著道歉,先學會靠近。
當喜歡變成「表現」,熱情也會悄悄走遠—— 得獎後反而不想繼續下棋,怎麼會這樣?不是不喜歡了,而是怕表現不好、怕被比較。原本只是喜歡,現在卻變成「不能輸」。那份玩心不見了,只剩壓力。當「興趣」變成「責任」,快樂也會偷偷消失。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次好好地問自己:「我還記得自己為什麼開始嗎?」
混亂不是崩壞,是內在在重組—— 有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自己也說不清。明明沒事,卻心裡亂糟糟,不開心、沒力氣,卻不知道為什麼。你不是壞掉了,只是累了,或者正在變得更誠實。當你開始對自己說「我不理解我自己」,你其實已經在慢慢靠近真正的自己。
有時候,我們太想讓人知道自己可以了,反而因為一點小錯就否定自己。其實,成長不需要急著被看見。會了,不是表現一次就能證明,而是自己每天在練、越來越穩。慢一點沒關係,錯一次也沒關係。你正在變好,自己最知道。
難過不一定有原因,但它一定有意義—— 我們都說過「我沒事」,但有些難過,並不是說得出口的。它不是劇烈的傷心,而是一種淡淡的悶。你也許正經歷這樣的感覺,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怎麼辦。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把心打開一點點,看看那些其實還在你裡面,溫柔等待被理解的情緒。
照顧自己,不只是當下舒服,而是願意為明天的自己負責—— 放空、追劇、吃零食真的很爽,但這樣就是在對自己好嗎?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休息」,其實只是換個方式累。 真正對自己好,是願意照顧累的身體、亂的情緒, 不是要逼自己完美,而是學會:我值得過得好,而且一直好下去。
當關係出現沉默,最怕的是「我不知道哪裡出錯」—— 有時候,最讓人難過的不是被罵,而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孩子面對關係的誤會,常會說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生氣?」不是不在乎,而是還在學怎麼理解、怎麼靠近。這篇文章寫給那些卡在關係裡的小心翼翼,讓我們一起學會,不急著道歉,先學會靠近。
當喜歡變成「表現」,熱情也會悄悄走遠—— 得獎後反而不想繼續下棋,怎麼會這樣?不是不喜歡了,而是怕表現不好、怕被比較。原本只是喜歡,現在卻變成「不能輸」。那份玩心不見了,只剩壓力。當「興趣」變成「責任」,快樂也會偷偷消失。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一次好好地問自己:「我還記得自己為什麼開始嗎?」
混亂不是崩壞,是內在在重組—— 有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自己也說不清。明明沒事,卻心裡亂糟糟,不開心、沒力氣,卻不知道為什麼。你不是壞掉了,只是累了,或者正在變得更誠實。當你開始對自己說「我不理解我自己」,你其實已經在慢慢靠近真正的自己。
有時候,我們太想讓人知道自己可以了,反而因為一點小錯就否定自己。其實,成長不需要急著被看見。會了,不是表現一次就能證明,而是自己每天在練、越來越穩。慢一點沒關係,錯一次也沒關係。你正在變好,自己最知道。
難過不一定有原因,但它一定有意義—— 我們都說過「我沒事」,但有些難過,並不是說得出口的。它不是劇烈的傷心,而是一種淡淡的悶。你也許正經歷這樣的感覺,不知道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怎麼辦。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把心打開一點點,看看那些其實還在你裡面,溫柔等待被理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