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期待與身心疾病:為何總是「我」生病?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我開始思考,是否越符合社會期待,越在乎社會框架的人越容易得到這種文明病。我又在想,為什麼有問題的是我父母,為什麼病的是我,需要接受諮商的是我,我明明就是受他們的影響我才需要去看醫師、吃藥、去諮商,為什麼這一切都需要我去承擔呢。傳說夏娃吃了是非善惡的果子之後,人就會開始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判別人的是非善惡。我沒有拿自己的想法評判別人,我拿來苛責自己,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為什麼別人辦得到,我辦不到;為什麼別人可以獲得父母的喜歡,我卻沒有辦法。

我想大多數得到憂鬱症或者是其他身心疾病的人也是一樣。「為什麼是我?」、「我做錯了什麼?」,我們明明按照社會所期待的往前走,為什麼卻在一些關鍵時刻掉鏈子呢?於是我們開始批判自己,「對,就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我要更努力。」、「明明其他人能做到,憑什麼我不可以?」。更令人難受的是,周遭的人並不是都可以理解你的病症的,我們常常聽到的就是「你出去走走就好。」、「你想開一點一切都會沒事的。」、「加油一點,當初我們都能撐下來,為什麼你不行。」、「你以經擁有這麼多了,你為什麼還會生病?」「當初我們也經歷過很多苦,你也可以。」、「蛤?你已經很幸福了,為什麼還會生病?」。不論是自幾的評判,周遭人的評判也密密麻麻地刺在身上,一切的一切都砸在身上,「我真的有這麼脆弱不堪嗎?」、「難道真的是我太爛草莓嗎?」。但真的被逼急了想自殺時,又會開始幻想「那些關心我的人會不會很難過?但我真的很努力呀。」、「我自殺了父母和周遭的人就會知道我有多痛苦了吧。」、「既然沒有人在意我,那我悄悄的死去也沒關係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你同行的安呱呱
3會員
15內容數
重度憂鬱症患者+躁鬱症患者 以上皆為個人經驗分享,不提供專業觀點 每週二、五更新
2025/04/29
我們為什麼自殺、自殘,為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們是想藉由當下的痛感去舒緩我們的痛苦,並且清楚的感覺到我們還活著,證明我們的存在。
2025/04/29
我們為什麼自殺、自殘,為什麼?後來我才明白,我們是想藉由當下的痛感去舒緩我們的痛苦,並且清楚的感覺到我們還活著,證明我們的存在。
2025/04/25
「不把生命當成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機會。」,這是我前幾天看到的一句話,但我們好像,不對,我們就是這樣的生活著。
2025/04/25
「不把生命當成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機會。」,這是我前幾天看到的一句話,但我們好像,不對,我們就是這樣的生活著。
2025/04/18
恰好,我是他們的獨生女,我乘載著他們的願望而生,父母從小沒有得到的,都給了我。
2025/04/18
恰好,我是他們的獨生女,我乘載著他們的願望而生,父母從小沒有得到的,都給了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假如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事情,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可能是自己的習性沒有改,沒有調整,所以類似的事件會不斷的循環。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