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在尊重,其實是在放手不管。
當有人問:「你是一位尊重孩子的大人嗎?」
不少人心裡會一緊,因為「尊重」常被誤會為什麼都不干涉。孩子不想吃飯、不想補習、不想關掉手機,我們說:「尊重他的選擇。」但真正的尊重,不是放任,而是陪他練習選擇。
—
▍尊重,不等於全部都讓。
我們尊重的,不是孩子每一個還不成熟的選擇,而是他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
- 他有情緒,我們允許他哭、氣、難過。
- 他有想法,我們願意聽、也努力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不是什麼都點頭,不是什麼都說好。
因為一個還沒學會掌握方向盤的孩子,需要的是陪他學開車,而不是把車鑰匙交給他,讓他獨自上路。
—
▍尊重,是有界線、有引導的愛
當孩子吵著要玩社群媒體,我們不是說「不行!」也不是說「好啦給你玩」,而是:
「我知道你想玩,這是你的興趣。我們一起討論什麼時候玩、怎麼玩,才不會傷眼睛、不影響作息,也能避開網路上的危險,好嗎?」
這就是一種剛剛好的尊重——
不是否定他的想要,而是陪他找到能承擔的方式。
—
▍三個讓愛更成熟的練習
- 保留對話的空間,不急著答應或拒絕
「我聽懂你的想法了,我們等一下一起討論,好嗎?」
尊重,不是馬上答應,而是願意傾聽與對話。
- 讓選擇帶著責任,而不只是滿足感
「如果你太晚睡,明天上課會怎麼樣?你覺得怎麼安排才好?」
孩子不怕負責,只怕沒人陪他面對。
- 陪孩子選擇,也陪他承擔
即使孩子做了錯誤的決定,也不要急著說「我早就說了」。
「這次的結果可能不好,但沒關係,我們下次一起想怎麼改進。」
—
你不是不夠愛、也不是太嚴格,
你只是正在學習一種更成熟的愛——
不以「討好」換取孩子的笑臉,
也不用「放任」證明自己開明。
你開始願意尊重自己的原則,
也願意讓孩子學習,什麼是「有界線的自由」。
這份愛,不轟轟烈烈,
但它會在歲月裡,長成信任的根。
—
最後,想送你一句話:
「當我們願意愛自己,孩子就會學會怎麼愛自己。」
這,才是最深的教養。
這,才是剛剛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