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總是在職場中「太過盡責」嗎?
他們習慣隱藏情緒,凡事自行消化,不敢表達需求,只要下屬、老闆、同事不開心,他就會深感愧疚。
你以為他是責任感強,其實他只是從小就學會了:「如果我不夠乖,就會被丟下。」
過度補位的主管
Leo 是一家外商行銷主管,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每個團隊成員的情緒他都記得清清楚楚,生怕誰有閃失。團隊績效也因他撐著而穩定上升。
某次公司組織重整,Leo的團隊被要求裁員 30%。面對壓力,他沒有第一時間爭取資源,而是默默地幫大家「處理情緒」、分配工作、加班完成裁撤案。
直到其中一名員工離職後留下這句話:「主管你人很好,但我總覺得我們之間隔著一層什麼……你好像永遠不會讓自己倒下,讓我們放心不下。」
這句話讓他愣住。他想起童年某個畫面──當媽媽冷冷地說:「你不夠好,誰會要你?」那時的他,就下了決定:「我不能有感覺、不能出錯,才不會被丟下。」
如今,他把這份恐懼,轉化成了職場上的責任感,但也不知不覺中,讓別人無法真正靠近他。
問題剖析
許多童年曾受「羞辱創傷」的人,長大後極度努力、有責任感、有能力,但也:
- 習慣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無視自己真正的情緒;
- 害怕表達需求,因為那意味著脆弱;
- 無法允許自己失控或犯錯,總是活在「不能有感覺」的自我要求裡。
但事實是,那只是你為了生存而生成的防禦。不是錯,只是辛苦。
主管最需要的「三項修復行動」
以下是三個層次的修復策略,幫助你從「討好他人」轉化為「成為自己」的領導者:
✅ 第一階段:從壓抑到覺察 —— 建立「內在觀察者」
🔹 問自己:「我現在做這件事,是出於責任?還是害怕不被喜歡?」
當你一再接下別人的責任、加班到深夜、容忍不合理對待時,先練習不批評自己,只觀察自己。
📌 建議行動:
- 每天下班前,寫下三件「今天我壓抑自己感受的時刻」。
- 對這些時刻說:「我知道你是在保護我,謝謝你。」——這是讓內在小孩安心的第一步。
✅ 第二階段:從討好到連結 —— 練習真實表達
🔹 替自己說話,不等於傷害別人,而是信任關係的開始。
📌 建議行動:
- 練習用「I」語句表達情緒與需求,如:「我現在有點疲倦,想晚點再討論這案子,可以嗎?」
- 帶領團隊做「真實交流練習」,每週一次五分鐘,彼此分享一個「我現在最需要被理解的情緒」。
💡這不只是自我照顧,也是在培養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 第三階段:從保護到接納 —— 重建「值得被愛的自我認同」
🔹 很多人會說:「我知道我不該討好,但我就是忍不住想讓大家喜歡我。」
這不是你的錯。那是你曾經為了活下來,發展出的生存策略。但今天的你,已經不需要用討好的方式換取存在價值。
📌 建議行動:
- 建立自己的「情緒支援圈」,不是只談工作,而是有人可以支持你的內在狀態。
- 若你身為主管,安排每月一場「心理支持對話」:不是績效討論,而是詢問員工的身心狀態,並給自己也一份空間。
把自己也當成團隊的一員來照顧
許多領導者,太早學會了「我要照顧所有人」,卻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真正的領導,不是靠「讓別人不失望」來撐起團隊,而是能示範如何與自己和平共處、如何在人性中容許不完美。
如果你也是那個從小就被要求「要懂事、不能麻煩別人」的孩子,現在的你,終於可以選擇:不再討好每一個人,不再忽略自己的需要,而是溫柔地對自己說:
我值得被善待,不需要證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