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一本書:《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敘述著長女特質及長女所承擔的責任,光是看到簡介與故事,就讓我能夠輕易帶入。 我也是有長女症候群的。今天講的只是身為長女的其中一部份,在諮商過程,老師告訴我: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當個小孩,專注在自己。
從小,成熟、體貼、乖巧、自律都是我身上的標籤,自然地我會去分擔大人的辛勞,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當我出現了一些小孩的情緒,就變得似乎十惡不赦,許多想像得到的質疑都會出現:
- 你為什麼不乖?
- 大人很累了你應該體貼一點幫忙分擔。
- 你不是從小就很成熟聽話嗎?
久而久之我成為了一名小大人,因為從小就會接收大人因經濟壓力而傳達出來的情緒,遇到喜歡的事情或興趣,第一件事情都是考慮到金錢。在還沒告訴父母前,我就會以家裡狀況為考量而放棄或是選擇別的選項。
都說經濟問題是大人的事情,我在小學時就曾因家裡有經濟壓力不敢買文具,其實當時是有能力購買的,但當大人將這些經濟問題的壓力轉到我這個沒有經濟能力的小孩時,我只會覺得跟我講也沒用,我也沒辦法賺錢。
那是不是我不開口要東西就能減輕父母的壓力?這個狀況在我還是學生的身分不時會出現,一邊接收壓力,一邊我也無力解決,這種深深的無力感總是充斥在我心中。
情緒也是。當家裡氣氛不佳,雖然我也害怕也不開心,但我要當一個小大人去安撫大人的情緒,彷彿只有我是他們的宣洩口。
但我也只是個小孩,長輩的問題不是我能解決的。他們的各種情緒拉扯,讓我從小就懂得如何讀氣氛,看懂氣氛才不會傷到自己。長越大慢慢變成調解人,吸收著更多他們的情緒,但我沒有可以抒發的對象。
無理取鬧更是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這也是我長期壓抑的其中一個原因。我甚至不知道要怎麼抒發我的情緒,因為我會擔心我的情緒會影響他人,我有什麼理由可以不開心?
直到老師說到: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當個小孩,專注在自己。
除了是卸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面,切割關係,不用什麼事都承受也很重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我沒有義務與責任要去幫忙分擔,我也不用一定要承受這些負面情緒。
看清楚自己的定位跟切割關係都很需要練習,即使我認為自己有努力練習且有明顯改善,但老實說家人的問題總是不能切得乾乾淨淨,至少我已經能做到不主動去承接那些負面,把那條線畫好,先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