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異動
有個朋友,是一所小學的老師,最近他們學校發生了一件令人錯愕的事,事情來得毫無預兆,某天主任被校長叫去辦公室,回來後臉色凝重,只說了一句:「我下週開始要當導師了。」大家原以為是升遷調動、或是主任主動轉任,沒想到內情遠比表面複雜。
這位主任負責行政,處理學校大小事務,不僅工作穩定,也深受同仁信任,如今卻突然被調去擔任導師,還是負責與自己過去毫無接觸的低年級班級,這樣的安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突兀而不合常理,更何況,這一切發生在學期即將結束前,宛如一記突如其來的悶棍,重重擊在校內既有的信任與秩序上。
漂亮的說法背後藏著怎樣的壓力
學校當然會有一套說法,對外宣稱主任身體不適,醫師建議換個壓力較小的職務,以利修養,聽起來好像合理、溫和、照顧專業,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朋友忍不住親自去問了主任,主任只是淡淡一笑,苦中帶諷地說:「身體好得很,完全沒有問題,只是被家長反映我管教不當而已。」原來,在某次教學過程中,主任的管教方式引起學生不滿,孩子感到委屈,回家後氣憤地向家長訴苦,家長聽了,自然心疼,加上情緒加乘,很快便轉為強烈的不滿,一通電話打到校長辦公室,語氣急促而堅決,夾雜著質問與指控,就這樣還沒釐清真相,事情已經定調。
家長的訴求簡單而明確:
1.主任不能再擔任原職。
2.主任不能再教導與其發生衝突的班級。
沒有調查、沒有對話、沒有澄清,就這樣,一位老師被快速下架。
被劇本處理的真實人生
更令人傻眼的是,學校竟請主任「配合演出」,用「健康因素」掩飾真相,好讓外界別多做揣測,學生別多問,家長感覺問題「被處理了」。但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處理」了問題嗎?還是,只是把一位老師的人格與專業,包裝成一場「退場戲碼」?
我朋友很掙扎,他問我:「如果今天是我們犯錯了,我們會希望被這樣對待嗎?」教育應該是關照人的地方,可在這整個處理過程裡,看不到一點人情味,只看到倉促且粗暴的決定、為了面子而設計的程序。
教師系統內部的結構性不對話
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是學校內部長年未解的一個結構性問題,導師、科任老師、行政三者之間缺乏實質對話。導師每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像是孩子在校的第二個父母;科任老師則像快閃記者,要快速掌握每個班的氛圍,並在短短幾堂課內完成教學任務;行政則是學校的中樞神經,負責政策、活動、人事、對外溝通。這三方若能合作,是黃金三角;但若彼此誤解、不信任、不溝通,就會變成三角債。主任作為行政的一員,與學生產生摩擦時,若無法第一時間與導師或家長說明澄清,那麼情緒就會先發酵,最後變成一顆人事核彈。
當學生被推上戰場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整起事件中,導師竟然是「最後才知道」的角色。學生繞過導師、直接向家長傾訴委屈,家長也沒先與導師聯繫,而是越級找校長;而整件事的導火線之一,竟然是校內某位老師,建議學生直接向校方反映,不必經過導師。
我朋友聽到這裡,整個人沉了下來。他說:「我們不是常常教孩子,遇到問題要先溝通嗎?那為什麼我們自己,卻讓孩子跳過對話,直接投入對立?」
真想解決問題,還是操控局勢?
當老師叫學生繞過導師處理問題,這不再只是單純的教育建議,而是具高度「操作性」的行為,我朋友懷疑,那位老師是真的想幫學生,還是其實早已對主任不滿,把這次事件視為清算的機會?
「如果真心想解決問題,是不是應該找導師對話、找主任說清楚?怎麼會第一時間,就是把孩子推向對立現場?」教育不是戰爭,老師不該讓學生成為鬥爭的工具,這樣的身教,是失敗的。
當老師失去身教的自覺
我們常對孩子說,要學會聆聽、尊重彼此差異、勇敢說出想法。但現在,有些老師選擇了另一種身教:繞過、閃避、鬥垮。這不是我們要教孩子的世界。我們怎麼可以一邊教孩子面對衝突要冷靜,另一邊卻在教室外,用最激烈的手段消滅異己?
應該對話,而非懲罰
我朋友說,他不否認主任可能真的有改進空間,但「改進」跟「處理掉」,是兩回事,我們應該鼓勵老師們勇敢面對挫折,而不是告訴他們,只要出事,就會被換掉,如果我們用懲罰來處理人與問題,那我們要怎麼告訴孩子:「你可以再試一次」、「你值得被理解」?
教育是成長的空間,不是鬥爭的場域
孩子不是來學校學「怎麼贏」,他們是來學「怎麼活得像人」,但在這場事件中,所有人都輸了,主任被撤職、導師被繞過、學生學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使用權力和話語影響結果,學校應該是多元聲音的聚場,不是沉默與清算的舞臺。
回到教育的初心,我們怎麼了?
我朋友最後說,他不是在幫主任說話,只是不想看到學校變成沒有信任、只有鬥爭的地方。
他提出三個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1.我們怎麼了?
2.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你覺得有狀況的老師?
3.我們怎麼在問題發生時面對它,而不是處理掉它?
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對話?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把學校的內部問題拿到公共場域來談,是撕裂、是不應該,但朋友說得很清楚,這不是對立,而是對一個民主社會最基本的實踐,讓多元的聲音有被看見、被聽見的機會。
我們不能一邊教孩子要尊重差異、理解他人,一邊卻在教育現場壓抑不同的觀點,對話雖然不完美,過程中可能有摩擦、有不適,但唯有在多元意見中彼此傾聽、彼此辯證,我們才能真正促進思考、促進改變。
清算從來無法創造希望,沉默也無法建立信任,孩子值得看到的世界,不是被誰定調的單一答案,而是一個可以勇敢說出來、真正被聽進去、並且有機會被改變的空間。這,就是民主在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樣貌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