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的另一面|在多元的聲音裡,願意彼此聽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突如其來的異動

  有個朋友,是一所小學的老師,最近他們學校發生了一件令人錯愕的事,事情來得毫無預兆,某天主任被校長叫去辦公室,回來後臉色凝重,只說了一句:「我下週開始要當導師了。」大家原以為是升遷調動、或是主任主動轉任,沒想到內情遠比表面複雜。

  這位主任負責行政,處理學校大小事務,不僅工作穩定,也深受同仁信任,如今卻突然被調去擔任導師,還是負責與自己過去毫無接觸的低年級班級,這樣的安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得突兀而不合常理,更何況,這一切發生在學期即將結束前,宛如一記突如其來的悶棍,重重擊在校內既有的信任與秩序上。

漂亮的說法背後藏著怎樣的壓力

  學校當然會有一套說法,對外宣稱主任身體不適,醫師建議換個壓力較小的職務,以利修養,聽起來好像合理、溫和、照顧專業,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朋友忍不住親自去問了主任,主任只是淡淡一笑,苦中帶諷地說:「身體好得很,完全沒有問題,只是被家長反映我管教不當而已。」原來,在某次教學過程中,主任的管教方式引起學生不滿,孩子感到委屈,回家後氣憤地向家長訴苦,家長聽了,自然心疼,加上情緒加乘,很快便轉為強烈的不滿,一通電話打到校長辦公室,語氣急促而堅決,夾雜著質問與指控,就這樣還沒釐清真相,事情已經定調。

家長的訴求簡單而明確:

1.主任不能再擔任原職。

2.主任不能再教導與其發生衝突的班級。

沒有調查、沒有對話、沒有澄清,就這樣,一位老師被快速下架。

被劇本處理的真實人生

  更令人傻眼的是,學校竟請主任「配合演出」,用「健康因素」掩飾真相,好讓外界別多做揣測,學生別多問,家長感覺問題「被處理了」。但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處理」了問題嗎?還是,只是把一位老師的人格與專業,包裝成一場「退場戲碼」?

  我朋友很掙扎,他問我:「如果今天是我們犯錯了,我們會希望被這樣對待嗎?」教育應該是關照人的地方,可在這整個處理過程裡,看不到一點人情味,只看到倉促且粗暴的決定、為了面子而設計的程序。

教師系統內部的結構性不對話

  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是學校內部長年未解的一個結構性問題,導師、科任老師、行政三者之間缺乏實質對話。導師每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像是孩子在校的第二個父母;科任老師則像快閃記者,要快速掌握每個班的氛圍,並在短短幾堂課內完成教學任務;行政則是學校的中樞神經,負責政策、活動、人事、對外溝通。這三方若能合作,是黃金三角;但若彼此誤解、不信任、不溝通,就會變成三角債。主任作為行政的一員,與學生產生摩擦時,若無法第一時間與導師或家長說明澄清,那麼情緒就會先發酵,最後變成一顆人事核彈。

當學生被推上戰場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整起事件中,導師竟然是「最後才知道」的角色。學生繞過導師、直接向家長傾訴委屈,家長也沒先與導師聯繫,而是越級找校長;而整件事的導火線之一,竟然是校內某位老師,建議學生直接向校方反映,不必經過導師。

  我朋友聽到這裡,整個人沉了下來。他說:「我們不是常常教孩子,遇到問題要先溝通嗎?那為什麼我們自己,卻讓孩子跳過對話,直接投入對立?」

真想解決問題,還是操控局勢?

  當老師叫學生繞過導師處理問題,這不再只是單純的教育建議,而是具高度「操作性」的行為,我朋友懷疑,那位老師是真的想幫學生,還是其實早已對主任不滿,把這次事件視為清算的機會?

  「如果真心想解決問題,是不是應該找導師對話、找主任說清楚?怎麼會第一時間,就是把孩子推向對立現場?」教育不是戰爭,老師不該讓學生成為鬥爭的工具,這樣的身教,是失敗的。

當老師失去身教的自覺

  我們常對孩子說,要學會聆聽、尊重彼此差異、勇敢說出想法。但現在,有些老師選擇了另一種身教:繞過、閃避、鬥垮。這不是我們要教孩子的世界。我們怎麼可以一邊教孩子面對衝突要冷靜,另一邊卻在教室外,用最激烈的手段消滅異己?

應該對話,而非懲罰

  我朋友說,他不否認主任可能真的有改進空間,但「改進」跟「處理掉」,是兩回事,我們應該鼓勵老師們勇敢面對挫折,而不是告訴他們,只要出事,就會被換掉,如果我們用懲罰來處理人與問題,那我們要怎麼告訴孩子:「你可以再試一次」、「你值得被理解」?

教育是成長的空間,不是鬥爭的場域

  孩子不是來學校學「怎麼贏」,他們是來學「怎麼活得像人」,但在這場事件中,所有人都輸了,主任被撤職、導師被繞過、學生學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使用權力和話語影響結果,學校應該是多元聲音的聚場,不是沉默與清算的舞臺。

回到教育的初心,我們怎麼了?

  我朋友最後說,他不是在幫主任說話,只是不想看到學校變成沒有信任、只有鬥爭的地方。

他提出三個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1.我們怎麼了?

2.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你覺得有狀況的老師?

3.我們怎麼在問題發生時面對它,而不是處理掉它?

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對話?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把學校的內部問題拿到公共場域來談,是撕裂、是不應該,但朋友說得很清楚,這不是對立,而是對一個民主社會最基本的實踐,讓多元的聲音有被看見、被聽見的機會。

  我們不能一邊教孩子要尊重差異、理解他人,一邊卻在教育現場壓抑不同的觀點,對話雖然不完美,過程中可能有摩擦、有不適,但唯有在多元意見中彼此傾聽、彼此辯證,我們才能真正促進思考、促進改變。

  清算從來無法創造希望,沉默也無法建立信任,孩子值得看到的世界,不是被誰定調的單一答案,而是一個可以勇敢說出來、真正被聽進去、並且有機會被改變的空間。這,就是民主在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樣貌與實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透過蘇的眼睛,看到的人生
0會員
4內容數
寫的不是解答,而是提問。 從生活的不經意裡,挖出值得再三思索的事。 這裡沒有懶人包、沒有金句,只有一張張寫給世界的便條紙。 呈現矛盾、懷疑、困境與那個有點刺的自己, 因為那些不被接受的樣子,也是真實的我。 觀點不該被馴化,人生值得反覆思考。
2025/04/22
我不相信所謂的「黃金路徑」,因為教育不是套公式。這篇文章想談的是,在體育與學業之間,我們該如何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讓亮點不只照亮一種選擇,而是為每個生命點燈。
Thumbnail
2025/04/22
我不相信所謂的「黃金路徑」,因為教育不是套公式。這篇文章想談的是,在體育與學業之間,我們該如何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讓亮點不只照亮一種選擇,而是為每個生命點燈。
Thumbnail
2025/04/21
在一所偏鄉小校裡,為了讓籃球隊成軍、幫學校找到亮點,幾乎全校學生都加入球隊。雖然讓孩子有機會表現是一件好事,但當參與變成一種「不得不」,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每個孩子原本不同的興趣與可能?這篇文章想和大家一起思考:在我們努力讓孩子發光的同時,有沒有不小心把他們變得都一樣了呢?
Thumbnail
2025/04/21
在一所偏鄉小校裡,為了讓籃球隊成軍、幫學校找到亮點,幾乎全校學生都加入球隊。雖然讓孩子有機會表現是一件好事,但當參與變成一種「不得不」,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每個孩子原本不同的興趣與可能?這篇文章想和大家一起思考:在我們努力讓孩子發光的同時,有沒有不小心把他們變得都一樣了呢?
Thumbnail
2025/04/20
從自身處境出發,回應《報導者》對體育班學力落差的深度報導。雖然運動成就令人讚賞,但在掌聲背後,常有學生基本學力被犧牲、教師角色工具化等問題。文章不為批評個人,而是希望誠實發問:在追求榮耀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什麼?學生是否真的能被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對待?
Thumbnail
2025/04/20
從自身處境出發,回應《報導者》對體育班學力落差的深度報導。雖然運動成就令人讚賞,但在掌聲背後,常有學生基本學力被犧牲、教師角色工具化等問題。文章不為批評個人,而是希望誠實發問:在追求榮耀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什麼?學生是否真的能被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對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外師在教學中遇到意外的衝突,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以及身為教育者的侷限性。
Thumbnail
外師在教學中遇到意外的衝突,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以及身為教育者的侷限性。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段高中生與老師起衝突的影片,學校沒有告知代課老師班級與該學生的情況。 作為短期代課老師,為了避免上述的問題發生,該如何是好呢?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針對最近「特殊生情緒失控打老師」事件,有些話不吐不快! 我是曾經在教育現場辛勤耕耘的老師,但愈來愈多狗屁倒灶的事發生,讓我萌生退意,年資一到退休年齡,就離開教職。 這陣子又回到學校代課,發現問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學生無禮、行政無心、老師無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記得有一次,我只因告訴考完試、交
Thumbnail
針對最近「特殊生情緒失控打老師」事件,有些話不吐不快! 我是曾經在教育現場辛勤耕耘的老師,但愈來愈多狗屁倒灶的事發生,讓我萌生退意,年資一到退休年齡,就離開教職。 這陣子又回到學校代課,發現問題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學生無禮、行政無心、老師無力,就只能自求多福。 記得有一次,我只因告訴考完試、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從學生暴力事件到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本文分享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家人對於現行教育工作環境的看法。透過文章一同反思教育的現況。
Thumbnail
從學生暴力事件到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環境,本文分享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家人對於現行教育工作環境的看法。透過文章一同反思教育的現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