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為什麼要練習與情緒相處?
當情緒產生的時候,必然伴隨著事件的發生,如憤怒、開心、快樂、悲傷、痛苦、嫉妒、羨慕、討厭、噁心等等。
這時候可以先在心裡按下一個 RECORD 鍵,讓我能夠在事後回想情境,甚至在當下進入覺察與分析模式。
透過步驟化的分析,讓我可以揭開我更深層的思考方式,以及可能的童年記憶影響。當解開這些,就更能夠瞭解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社會化的自己。
【一】情緒覺察與命名
這是一個最關鍵也最首要的步驟:覺察。也就是感受情緒的同時,為自己的情緒命名,進行覺察。
比如當我被老闆罵的時候,先問問自己:
- 當下內心有沒有產生情緒?
- 還是為了保持專業,我暫時壓抑了它?
心理的不舒服,除了生理反應,還包含什麼樣的感受?
可能是委屈,因為我認為老闆誤會我了。
也可能是被侮辱感,因為老闆單純在人身攻擊我。也可能是憤怒,因為我期待老闆看到我的工作成果,結果他大肆抨擊。
為情緒命名,是觀察的開始。
【二】觀察情境:我產生這些情緒是基於什麼樣的情境?
不論是事後的回想或是當下的觀察,可以開始去尋找:
👉 外在環境中,那些事情激發了這些情緒?
可能是老闆的一句話:「你寫的什麼報告?」
也可能是他的動作:滑手機、閉眼聽報告……
將這些可能因素寫下,會幫助我釐清自己的反應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跡可循。
【三】解讀意涵:我內心的想法是什麼?我是怎麼解讀的?
每個人針對同一個事件都會有不同的角度與解讀,而這些解讀方式,正是影響情緒的關鍵。
例如:
- 老闆說:「你寫的什麼報告?」
- 我的解讀是:「他在質疑我」
- 我把質疑連結成:「我不夠好,才會被質疑」
- 然後我就覺得:「我沒價值」
這一層層的連鎖,創造了最終的情緒:難過、羞恥、失落。
【四】反思內在信念:我為什麼會這樣解讀?
不是每件事情都要調整信念,但每一次受傷的解讀背後,都有機會靠近真正的我。
可以這樣層層問下去:
- 我對「質疑」的定義是什麼?
→ 是不信任,是否定? - 為什麼我覺得這句話是質疑?
→ 因為童年裡,父母每次這樣問我時,接下來都是責罵。 - 為什麼我那麼怕被批評?
→ 因為批評總是伴隨著羞辱、處罰、孤立。 - 我覺得自己很爛,是怎麼定義「很爛」的?
→ 做不好就沒價值、沒被愛,就不值得被肯定。
【五】顛覆與轉化:我願意用新的方式理解自己嗎?
最常見的方式是從主觀視角拉到客觀視角。
📎 練習一: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
- 我會怎麼分析這個老闆?
- 我會怎麼安慰朋友?
📎 練習二: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童年的我身上?
- 我願意怎麼說話安慰那個小孩?
- 我還認為「考不好=該被罵」嗎?
🌿 練習給自己說話:
「我記得那次期中考對我很難,但我有好好完成每一道題目,我並沒有敷衍,我盡力了。這樣的自己值得被肯定。」
📌 我內心真正的問題是:
- 被批評就表示我很爛嗎?
- 我很爛就不值得被愛嗎?
- 我一定要符合社會的期待嗎?
這些問題的浮現,就是重建的開始。
【六】結語:了解自己的過程,不是為了解決情緒,而是陪伴它
每一次的反思與自我拆解,都是在告訴自己:
🕊️「我願意花時間,聽見自己的聲音」
當學會了覺察情緒、為情緒命名,就能更深入地去分析事件中哪些因子是觸發、哪些信念是根源、哪些語句其實從來不該內化。
每一次的調整與挑戰,都是在靠近「那個被了解的自己」。
隨著你越認識自己,情緒就會越穩定。
🧠 心理安全提醒:不是所有情緒,都適合獨自處理
這篇文章適合用在日常生活中焦慮、委屈、生氣、低潮、嫉妒等情緒時,幫助釐清情境、理解自己、調整觀點。
但如果你的情緒來自重大事件或創傷(童年創傷、關係暴力、性侵、霸凌),這些情緒並不是靠理性拆解就能釋放的。
請記得:
- 情緒是認識自己的契機。
- 壓抑與獨撐,才會讓你更痛。
💬 若你發現:
- 寫反思日記時,感到呼吸困難、頭暈、想逃、想哭,請停下。
- 情緒來自很久以前的記憶、你不想再想的過去,請不要強迫自己「解開它」。
你值得被陪伴。
不管是透過書寫、朋友傾聽,還是心理師的專業支持。
情緒不是問題,壓抑與孤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