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靈魂的沼澤地的三種內疚:《覺醒中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美國榮格分析師James Hollis在《覺醒中年》的〈靈魂的沼澤地〉中,剖析三種內疚形式:

/

1.道德性的內疚

源於我們對於傷害他人(無論有意或無意)的自責。

是一種成熟心靈的表現,讓我們有機會承擔責任、道歉與修復關係,進而成長。

但若被壓抑進入無意識,未被承認的內疚反而可能以成癮、自我挫敗等形式浮現,擴大痛苦,消耗心理能量。

/

2.存在性的內疚

來自我們身處的體系、文化或歷史共業中,所不可避免的參與了錯誤與疏漏。

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對集體命運的誠實覺察與道德敏感的體現。

否認它則可能導致冷漠與心理防衛;而若能承認這份責任,將能帶來更深的反思與改變行動的動力。

/

3.虛假/焦慮型內疚(最難察覺的)

是一種被偽裝的焦慮。

它源於我們童年早期為了生存而學會順從環境,成年後一旦試圖忠於自己,便會喚醒深層的恐懼:「做自己會被拒絕。」這種內疚會扼殺創造力與真實表達,使人生裹足不前。

唯一的解藥,是辨識這並非真正的內疚,而是焦慮的管理機制,並勇敢選擇忠於自己、活出生命本然的可能。

/

中年是第二人生,透過辨識內疚來避免被無意識綑綁,選擇更誠實、自由而有深度的生命道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沙地心誌-Sandymindscape
15會員
19內容數
一個聚焦心理學與藝術的書寫空間。
2025/05/21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1960)的生平、理論、與其他客體關係理論家的比較。
Thumbnail
2025/05/21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1960)的生平、理論、與其他客體關係理論家的比較。
Thumbnail
2025/05/10
共依附最初源於對酗酒或物質成癮家庭的研究。Beattie (2011) 發現,在這些失功能家庭中,照顧者往往在犧牲自我的過程中尋求肯定,與被照顧者形成互相需要的關係。然而,如今共依附概念已擴展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場域,包括家庭、職場、校園以及一般人際關係中。
2025/05/10
共依附最初源於對酗酒或物質成癮家庭的研究。Beattie (2011) 發現,在這些失功能家庭中,照顧者往往在犧牲自我的過程中尋求肯定,與被照顧者形成互相需要的關係。然而,如今共依附概念已擴展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場域,包括家庭、職場、校園以及一般人際關係中。
2025/05/08
當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社會文化規範,形成持久且僵化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並對其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造成顯著損害時,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人格障礙。這種障礙不僅是暫時的情緒波動或反應,而是深層且穩定的特質組合,影響個體生活的各個層面。
2025/05/08
當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社會文化規範,形成持久且僵化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並對其社會功能和人際關係造成顯著損害時,我們可能面對的是人格障礙。這種障礙不僅是暫時的情緒波動或反應,而是深層且穩定的特質組合,影響個體生活的各個層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引言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靈魂的傷痛。
Thumbnail
本文以中年之路的穿梭敘事,描繪了作者在土星迴歸期間遇到其伴侶,共沉澱內在的傷痛與陰影。透過星盤解析、心理諮商的學習,作者逐漸發掘自己與伴侶靈魂深層的共鳴,並投入陪伴與療癒的旅程。文章對心靈探索、創傷心理學、個體化與中年掙扎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本文以中年之路的穿梭敘事,描繪了作者在土星迴歸期間遇到其伴侶,共沉澱內在的傷痛與陰影。透過星盤解析、心理諮商的學習,作者逐漸發掘自己與伴侶靈魂深層的共鳴,並投入陪伴與療癒的旅程。文章對心靈探索、創傷心理學、個體化與中年掙扎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Thumbnail
倖存者內疚,在心理學上,是指當一個人面臨災難性事件後,出現創傷性的情感反應,他認為自己是有過錯的,並且為自己做得不夠多,而感到內疚。 那麼,沒有經歷過生死關頭的我們,也會有這種無助感與罪惡感嗎?近幾年,曾經很流行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而為人,我很道歉。」 內疚感,不僅僅是發生在PTSD
Thumbnail
倖存者內疚,在心理學上,是指當一個人面臨災難性事件後,出現創傷性的情感反應,他認為自己是有過錯的,並且為自己做得不夠多,而感到內疚。 那麼,沒有經歷過生死關頭的我們,也會有這種無助感與罪惡感嗎?近幾年,曾經很流行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而為人,我很道歉。」 內疚感,不僅僅是發生在PTSD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續上篇) 📍聽聽別人故事,想想哲學自身 我的另一個體悟是,對於一件事情,不能只就某個人的行為,即輕易斷言、急於歸類貼標籤說他就是如何如何。根據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horizon 視域】,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腳下所踩的土壤、背景、環境; 我們不能怠忽的是,他每一個行動背後,形構的時間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情緒上的黑洞自從孩提時代就已開始,隨著時日的增加,當我們成年,就容易處於絕望的境地,覺得我們自己沒有權利和力量去創造自我存在的真正意義,無法感覺到自我的價值,且不被認可。 接著,我們便轉而把創造的能量朝向錯誤的方向,藉由錯誤的方法企圖彌補這份痛苦- 我們對自我完整的情緒需求和渴望。
Thumbnail
情緒上的黑洞自從孩提時代就已開始,隨著時日的增加,當我們成年,就容易處於絕望的境地,覺得我們自己沒有權利和力量去創造自我存在的真正意義,無法感覺到自我的價值,且不被認可。 接著,我們便轉而把創造的能量朝向錯誤的方向,藉由錯誤的方法企圖彌補這份痛苦- 我們對自我完整的情緒需求和渴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