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人云亦云:做自己的思想家
副標:在混亂中尋找清明,做一個有溫度、有立場的思想者 01|在混亂中學會思辨:從療癒自己開始 從內在安頓談起,奠基於儒道佛與西方哲思,提出現代人思辨的根基在於心理與情緒的療癒。

第一章在混亂中學會思辨,從療癒自己開始
除了藍綠,社會還剩下什麼評價? 很久沒有關注社會新聞,因為有深度的文章,很難被發現。 外面的世界,一夕之間崩壞又正在重建。多元價值的碰撞與混亂,讓人無所適從。但這樣的時代,何嘗不是另一個春秋戰國?百花齊放、思想奔湧的年代,正等待著有心人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與立場。
我們還要人云亦云嗎?
不如,給自己一個做自己的機會,發掘自己的長處,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而這一切,得先從療癒自己開始,讓混濁的心重新澄明,才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思辨力。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辨能力」為核心,從中國思想、西方思想與佛學思想出發,層層推進,最後回到現代社會自處之道:一、辨是非、觀天下:從中國思想談起
在《孟子》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正是對「人云亦云」的提醒。儒家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其本質便是一種從自身出發、反覆思辨的內修方式。思辨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對經典的熟讀、對社會的觀察與內心的對話。 再看道家,《莊子》中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即是指出任何價值判斷都可能帶有主觀性。我們要有能力看到不同立場的相對性,才能不被單一意識形態綁架。 法家、墨家、名家各有其立場與論辯邏輯,春秋戰國的多元思想,正是一種鼓勵人們勇於辯論、發展個人觀點的黃金時代。這也啟示我們,在多元混亂中,不應焦慮,而是要勇敢探索「適合自己的思想路徑」。
二、懷疑與證成:從西方思想談起
西方思想的根本在於懷疑精神與邏輯推理。 蘇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正是一種深刻的思辨啟蒙。他透過不斷提問,引導對話者自己思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解。這是培養思辨力最實用的方法:問問題,而非急著找答案。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則進一步強化了主體意識的重要性:在混亂與虛偽中,唯有思考能證明我們的存在。康德主張人應以理性與自由意志為指引,面對道德與政治抉擇。這些西方哲學的核心,都是在建立「不盲從」的個體精神。
三、看破與慈悲:從佛學思想談起
佛學則提供另一種思辨方式——不是透過爭辯與邏輯,而是透過觀照內心的起伏,洞察無常與因緣。當人不再緊抓非黑即白的標籤,而是看清念頭的生滅,就能從煩惱與社會雜音中解脫出來。 佛陀教導「自燈明,法燈明」,意思是:不要依靠外在權威,要以自己的智慧與法義作為明燈。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思辨能力——內觀與中道的智慧。
四、在亂世中建立自我定位
在這個媒體破碎、社交媒體聲量主導一切的時代,人人都被輿論推著走,失去了判斷力與耐性。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其實是「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重新建立自己思想根基的機會。
如何自處?
1. 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看到的是全部嗎?這個觀點背後的利益是什麼?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2. 閱讀經典與多元觀點:從古代哲學到現代批判理論,讓自己不陷於單一思維。 3. 靜坐與日記書寫:每天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光,觀照自己的思想流動與情緒起伏。 4. 尊重差異與保持彈性:這個時代最缺的不是意見,而是聆聽與包容不同聲音的能力。
五、先療癒,再思辨,再行動
就如題目所說:「先從療癒自己開始。」當一個人內心焦躁、無所依歸時,是無法思辨的。療癒不只是安靜與放鬆,更是一種清理雜念,讓思想重新長出根系的過程。 最終,思辨力不是用來贏過他人,而是用來活出自己。
一、療癒:為什麼要從內在開始?
當我們的情緒被焦慮、恐懼或憤怒牽引時,思維常會被簡化為非黑即白。我們急著站隊,卻忘了先問:「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療癒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一種回到中心的力量。就如同佛陀所說:「自燈明,法燈明。」我們要點亮自己的心燈,先安頓自己,才有力量理解世界。 療癒的方式很多:靜坐冥想、書寫、園藝、走路、不說話、擁抱大自然。當我們的心慢慢平靜,才能從情緒的浪潮中抽身,看見真相的輪廓。
二、儒、道與諸子百家的提醒:做自己,不是固執己見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最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這並非外求,而是一層層由內而外的修煉。 《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缺一不可。 孟子更進一步指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們時常太快把別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思想,卻不曾內省那是否真與內心呼應。 道家則提醒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道表象的對錯,卻能守住內在的中庸與寧靜,才不會隨波逐流。 至於墨家、法家、名家等,每一派都有不同的「用心之道」,不在於認同誰,而是學會「如何辨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要學的不是更多的意見,而是判斷意見的能力。
三、西方哲學的養分:懷疑與證成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他的對話法不是為了輸贏,而是透過不斷提問,推開迷霧,尋找更接近真理的道路。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點出:當一切都不確定,唯有思考能證明存在。我們不需要立刻知道所有答案,但我們需要開始問問題。 康德教導我們:「要用你的理性,像一個自由的人那樣思考。」 尼采則提醒我們:「價值是人創造出來的,而非永恆不變的真理。」 在西方思辨的精神中,我們學到: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為了真理與自由,不斷質疑與前行。
四、佛學的觀照:空性與慈悲的雙翼
佛學不是要我們脫離現實,而是教我們「看清」現實。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正是要我們明白:世間的紛擾,來來去去,不必執著。 透過觀照自己的念頭與情緒,我們漸漸能在嘈雜的世界裡,找到一處寧靜的心室。思辨力不是只有邏輯,更是一種「慈悲與智慧並進」的能力。當我們越能理解他人,越能包容差異,就越接近真正的自由。
五、在亂世中,找到立足的中心
這個時代的混亂,是挑戰,也是機會。 過去的社會秩序早已瓦解,新的價值觀尚未成形。 我們不需要一個全知的領導者,也不必等候一套完美的體制。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能自我療癒、清明思辨的人,從內在發光,互相照亮。 而這條路上,永遠不嫌太晚。從今天開始,問自己: 我是否正在用別人的聲音說話? 我的信念,來自哪裡? 我的恐懼,能被看見嗎? 我是否能夠與不同意見的人共處?
結語:讓思辨成為一種日常修行
思辨不是辯論,更不是標籤與對立,而是一種日常修行。 修煉清明的頭腦,修煉柔軟的心,修煉願意慢一點、再看清一點的態度。 下一篇,我們將更具體地探討:「如何透過書寫與閱讀,培養日常的思辨力與情緒釐清能力。」 這將會是一場思想的慢行,也是一場自我重建的旅程。 不盲從,不極端,從療癒到思辨,一步步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