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建立績效文化,但不想讓人覺得只剩壓力。」
「你說的價值觀很高尚,可是我只聽到更多要做的事。」
到任後第二個月,KPI成為我無法再忽略的議題。
上級希望我加速團隊效能,拉高部門目標;團隊則在一連串共創與優化後,終於開始對我放下些許防備。
這時候我卡住了:
我該直接拉數字?還是先談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
KPI可以衡量績效,但無法建立意義感
我曾經在公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主管一換,KPI翻新,績效制度重設,結果團隊士氣低迷、流動率上升。 不是因為制度不好,而是因為「意義感斷線」。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改,也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價值。
只覺得:「你就是要我做更多,還做得更快。」
所以我選擇一個比較慢的方法:
我辦了一場部門內的小型價值共識工作坊。
不是直接說「我們部門今年要達成什麼目標」,而是回到一個問題:
「你覺得我們部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要怎麼做,才值得被公司信賴?」
這場討論過程不快,中間也有沉默。
有人私下跟我說:「我以前從來沒想過這些,說實話,有點壓力。」
但我沒有急著灌輸價值觀,只是讓大家說出他們的版本。
關鍵不是對不對,而是有沒有「一起定義」
這場價值共識的結果,我整理成三句內部共識語句,貼在部門公告牆,也放進後來的KPI設計說明中。
當我後來提出KPI時,不再只是說: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將跨部門需求的平均處理速度提升30%」
而是這樣說:
「因為我們相信『被信任,來自回應的速度與品質』,所以我們今年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跨部門溝通流程拉直、拉順,讓對方不用來回追問也能放心。」
你說的數字,才不會被當作壓力,而是行動化的價值落地。
主管反思三問:
- 你說的KPI,是為了交差?還是有背後的價值邏輯?
- 團隊知道「為什麼」做,而不是只知道「要做什麼」嗎?
- 你是否給團隊參與「定義目標」的空間?
給正在導入績效文化的你:
一個好的KPI制度,不是讓人服從,而是讓人知道:「我做的,值得被看見。」
在你要求團隊對齊之前,先問問自己:
我們有沒有一起討論過:我們為什麼要一起努力?
績效,是價值的延伸。
讓團隊理解這一點,會比你多講幾個指標更有力量。
指標之外,團隊想知道:為什麼值得做?
新手主管在績效制度上常遇到的難題,是「推了KPI,卻失了人心」。
我也曾經急著拉數字,卻忘了團隊需要的是意義感,而不是一堆指令。 這篇文章分享:如何在對齊KPI前,先對齊團隊價值觀,讓目標不只是負擔,而是一種願意一起努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