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著迷於足夠好(good enough)的概念,找來幾本書,其中之一是《足夠好的日常:毛奇的365日提案》。對這種「流水帳」的興趣起點好像是多年前香港影評人邁克的《一年三百六十五篇》;2023年讀小川系的《出門買蛋去》也很喜歡,有平和的日常感,也有一點偷窺他人的「翻包」(What’s in my bag?)感。
《足夠好的日常》以照片配上簡短文字的形式呈現,許多內容都讓我感到親切,例如:山徑間的蜿蜒水道、華西街小店的碗盤、個性咖啡店的老闆側臉,不寫細節也一望即知;甚至廚房牆上掛的剪刀——家裡也有把一樣的,也是飄洋過海的友情餽贈。
新奇之處更多,「務必試試在甜柿剛上市,口感還脆脆的初秋,拿生火腿捲來吃」,好想知道這是什麼滋味呀,讓人從盛夏開始期待。「月桃花串用棉白糖煮過,加上沒喝完的琴酒,做帶著漿液與柑橘氣味的月桃糖漿」,聽起來非常神秘。毛奇留洋學「食物文化行銷與溝通」,書中指點的「剝皮辣椒肉醬義大利麵」已在我家餐桌化作實體版,色香味俱全。看來醇厚的蔬菜湯是「鍋中煎培根、德國腸,煎出香噴噴的油脂,加入高麗菜、切薄的馬鈴薯、紅蘿蔔、大蔥和蓋過食材的水,煮到蔬菜柔軟,才調入味噌⋯⋯吃之前可以加上粗粒黑胡椒調味」,不知為何一直讓我想到《問題餐廳》中被倒掉數百鍋的pot-au-feu(馬鈴薯厚切培根湯),在最後以味噌加入日式風味,符合混血氣質。
回到日常,毛奇是這麼寫的:「世事不能兩全,越是透明輕薄者,要麼價高,要麼易碎,洗破怨不得人。日常是妥協與快樂並存的,玻璃杯就是一個好例子。」也分享給大家。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