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正念」這個詞,無論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還是正念思考(Mindful Thinking),都被推崇為現代人壓力管理與情緒穩定的利器。然而,很多人在實踐正念時,卻不小心走偏,導致效果不如預期。
心理學觀點:正念不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許多人以為正念是為了讓自己放鬆、冷靜或「變得正面」,但實際上,正念的本質是覺察當下,不加評價地接納一切內在經驗。這包括了焦慮、悲傷、煩躁等不舒服的情緒。
正念減壓之父 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將正念定義為:「有意識地專注在當下此刻,對正在發生的經驗保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這種覺察的練習,讓我們有機會在自動反應前,多一秒的空間與選擇權。腦科學怎麼說?
研究發現,長期練習正念冥想的人,其大腦的前額葉皮質(理性思考與自我控制區域)會增厚,而與壓力反應相關的杏仁核則會減少活性,這代表我們在面對壓力與情緒波動時,可以更穩定地回應,而非立刻陷入情緒旋渦。
同時,正念還會提升「預設模式網絡」(DMN)的調節能力,幫助我們從慣性思考、焦慮預測與自我批評中跳脫出來,回到當下。
常見的誤區
- 以為正念就是要讓情緒消失
正念不是讓你不再生氣、不再難過,而是學會「我知道我現在正在生氣,這份生氣沒有錯,也不是永遠會存在」。 - 並非只在冥想時才使用正念
正念不是只有盤腿打坐的時候才有用,而是可以滲透在生活的每個片刻:吃飯、走路、說話、呼吸。 - 將正念變成一種壓力
「我一定要每天冥想30分鐘才算有練習!」這種僵化的目標會讓正念變成一種績效評比,而非自我照顧。
生活中的正念練習小例子
- 早餐時放下手機
我開始嘗試吃早餐時不看手機,只專心感受食物的溫度、味道和咀嚼的節奏。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自己正在「活著」。 - 工作壓力上來時,不急著反應
每當壓力湧上來,我會停下來深呼吸,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這份感覺來自哪裡?」這讓我從原本的慌亂中找回一點穩定。 - 與人對話時真正傾聽
我練習不插話、不急著給建議,只是認真聽對方說什麼,聽著對方的語氣與情緒,感覺彼此更靠近了。
曾經我以為正念能讓我變得更有效率、更不容易崩潰。我用它來壓制情緒,卻發現反而更加焦慮。直到我真正學會,只是觀察情緒、接住感覺,而不急著修復,才慢慢體會到正念的力量。它讓我不再急著「變好」,而是學會「好好與自己相處」。
最後,邀請你一起反思:
你是否曾把正念變成一種「達標任務」? 你是否願意放下評價,只是陪伴自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
請記得,正念不是為了讓你變得完美,而是讓你與不完美的自己和平共處。
從現在開始,一次一口呼吸,一次一個片刻,與自己重新建立溫柔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