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經歷創傷後,看著身邊的人好像「恢復得很快」,而對自己的慢慢復原感到自責或焦慮?或許你也曾經被說過「不要再想了」「怎麼還沒走出來?」但其實,心理的復原力就像身體的柔軟度一樣——每個人天生不同,卻都可以透過練習與支持慢慢變得更有彈性。
心理學觀點:創傷與復原力的差異性
創傷(trauma)是個體面對無法即時理解、消化的事件時,心理系統出現保護性反應。這些反應可能表現在焦慮、失眠、過度警覺或情緒波動上。心理學研究指出,復原力(resilience)是一種可以發展的能力,而非固定的特質。
不同個體在創傷後的表現落差,與以下幾項因素密切相關:- 過去經驗與背景:是否有相似經驗、是否曾被安全地支持過。
- 支持系統:有無朋友、家人、專業協助的陪伴。
- 內在資源:個人的自我覺察力、情緒調節能力、自我對話習慣等。
腦科學怎麼說?
當我們面對創傷事件,大腦的杏仁核(掌管威脅感知)會高度活化,而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與決策)則可能暫時失去調節功能。這會導致「明知道事情過去了,卻還是走不出來」的現象。
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告訴我們:大腦是可以透過練習重新連結的。正念冥想、書寫、心理治療等方式,都是幫助大腦重建安全感與調節能力的練習工具。
就像柔軟度,每個人都不同,也都能進步
- 小米的慢步復原 小時候的家庭暴力經驗讓小米多年來都對關係感到恐懼。在她開始心理諮商的一年內,進步非常緩慢,甚至幾度想放棄。但她後來說:「我發現我不是沒在動,只是我每一步都很小,但那些小步,讓我走得更穩。」
- 阿哲的快速調適 經歷一段突如其來的失戀後,阿哲花了三週就重新振作。他的朋友都說他很堅強,阿哲卻說「可能從小就習慣用運動、寫日記調節情緒,長大後這些習慣反而幫了我很多。」
- 小珊的覺察練習 小珊有一次在閱讀一段小說情節時突然情緒潰堤,才意識到自己曾經壓抑的創傷尚未痊癒。她開始學習正念與寫下感受,慢慢學會與創傷和平共處。
我們可以怎麼練習「心理拉筋」?
✔ 給自己空間,不比較、不催促
尊重自己的節奏,不用和他人比較復原速度。
✔ 建立日常的情緒調節練習
每天三分鐘深呼吸、寫下情緒、練習正念觀察。
✔ 願意求助、接受陪伴
有時候靠自己的力量不夠,適時尋求專業支持,是一種成熟而溫柔的選擇。
✔ 看見自己的每一小步
哪怕只是今天比昨天多笑了一次,或是沒有像以往那樣陷入負面情緒太久,都是值得鼓勵的進步。
最後,邀請你一起反思: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段創傷讓你至今仍在學習修復?你是否曾對自己的節奏感到失望?
請記得,復原從來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擺盪的,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和解(或者說拉扯)。 就像身體的筋需要時間去伸展,心,也一樣。 給自己多一點耐心與溫柔,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在幫助你重新站穩腳步,變得更加堅韌與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