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探討一個現象:你被掏空了嗎? 如果是,那又要如何從精疲力竭中重燃工作熱情(How Successful People Overcome Burnout)。雖然說這本書主要是聚焦於成功人士容易有這種現象,但是,就算沒有歸類於金字塔頂端的“成功人士”之平凡如你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都會遭遇到各種等級的心理負擔與危機!那當你我凡人碰到幹什麼都提不起勁時,對生活對工作失去熱情時,那該怎麼辦呢?這本書倒是有一些建議,不妨參考看看。
例如!
- 努力地達到了目標,卻發現人生沒有如預期般變美好?
- 想在人前展現最好的一面,不得不戴上"符合他人預期的面具?
- 壓惡自己長期從事的工作,但沒有什麼大變動逼你放手,自覺難以解脫?
- 如何面對同事的成功?在職堤上缺乏存在感時該怎麼辦呢?
- 害怕自己的一帆風順只是僥倖,時時刻刻擔心能否持續地一直表現良好?

*****************************************
書名:內在驅動心理學~您被掏空了嗎?如何從精疲力竭中重燃工作熱情
RECLAIMING THE FIRE: How Successful People Overcome Burnout(2001)
作者:Steven Berglas(臨床心理學家,常於《紐約時報》《時代》等刊物發表文章)
出版社: 日出出版 2020/9
****************************************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成功人士”,伴隨較高的社經地位,可是在一般人的稱羡的對象,人人都巴不得自己也能成功!但你知道嗎?這些位於高處不勝寒的人生勝利一族,可是有著不為人知的心理問題,也有他們自己的陰暗面,這也是本書作者想要探討的一個現象,被稱羡的的這群人,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精疲力竭症」。
當一個人拚盡全力達到目標,甚至攀到人生最高峰,卻開始對一切產生莫名倦怠與厭煩,“喪失動力,一切都提不起勁”!這本書利用很多篇幅討論著"為什麼曾經那麼努力付出到功名成就,但卻在人生高峰時產生了精疲力竭?" 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當事人再也提不起勁?那要該如何解決這個現象呢?才能再度重燃工作熱情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精疲力竭症」?
成功的矛盾在於“表面上看似光鮮亮麗”,但實則內心卻沈悶拘束。因為己功成名就之人,若從頭再來乙次,想再達到原來預想的高度會很難!重新來過要冒很大的風險的,萬一達不到呢?肯定會羞愧的。況且,這些成功的人士,發現他們的志業,已經沒有辦法再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滿足,甚至威脅到自尊。根據研究,他們的生理上無法提供宣洩壓力出口時,有些人會採取“自我毀滅行為”。因為害怕失去,導致「精疲力竭症」(Supernova Burnout)。所以大部份有這症狀之人,都不願進行真實的自我評價,因為害怕被羞辱或覺得丢臉。
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成就到達頂峰後,會出現認知疲乏,開始擔心成功不再,擔心無法再持續維持目前模樣,開始保守拒絕嚐試具有建設性變化,這現象被心理學家稱之為風險厭惡症(Risk Aversion)。所以,人們擔心無法一直維持這個水準,並竭盡避免掉入尷尬境界。成功者過去的成就早已絡印在大眾眼中,滿滿掌聲,自己在乎別人的期待,一方面想把自己最完美一面展現於他人面前;但另一方面,也會開始模糊任何行為上的責任,目的是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值。
另外一種典型模式,是有些人不知怎地突然暴紅,但他們本身會一直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具有成功的條件?就像是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一樣(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作者就歸納"成功的人士會有「自我設限的行為」,亦即為失敗找藉口。“他們這些人長期受人注目,不得不戴上面具生活著。長期要處於成功的高原,超出自己極限。在抵達職涯巔峰後,內心老是有被困在"感官牢籠"裡。
如果內心不安,人們往往會使用一種"投射的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不受負面回饋的傷害,所以往往是眨低他人,把他人當成是自己負面情緒的來源,例如心想:“這一切都是他們的錯!”,說這已傾向是自欺也好,是自戀也好,類似自戀型人格。心理學家說這種投射型保護自己、振奮自己的補償性思維就是一種“浮士德交易”。
「缺乏鬥志」是一種心理疾病。「精疲力竭症」出現時,會有一些健康問題,例如心血管疾病,不安、壓抑、沮喪以及憂鬱症。當生理上無法提出宣洩壓力出口時,會轉向自我毀滅行為。作者說,這些成功人士得到的報償很高,而一些小犯罪行為成本相對很小,逃避的作清就是想要犯罪、想要酗酒等剌激行為。
如何改善「精疲力竭症」
一、作者認為參考佛洛依德的理論會很有幫助。佛洛依德認為"對自己完全坦誠是一個人 所能做的最大努力“。所以作者建議治療精疲力竭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勇於面心理上的弱點,不必再去自賣。例如要學習“放鬆”、“主動控制”、”迎接壞消息的氣度“。連佛洛伊德都說了:" 人們總是用錯誤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這個做法很難改變,他們為了自己尋求權力、成功和財富,羡慕他們眼中成功的人士,並且低估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二、學習向女性一樣的思維,不要剛硬到底,想辦法接受"軟弱並不是恥辱”,學習女性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因為女性會傾向喜歡存在與他人連結的關係網之中,多與人有交際、不再孤單;而傳統對成功人士的定義是他非得像個人英雄般獨立完成偉大的事,這種文化偏見,往往令某人已處於高處不勝寒之處,沒有適時得到溫暖的關懷。
三、擁抱挑戰、創新與改變:作者建議(1)先搞清楚自己害怕什麼?接受自己不需要是人人心目中的完美。 (2)不仿嚐試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不至於太執著於現狀而迷失自我 (3)進行多元化的心理訓練。書中提到二種手法:(A)盆栽藝術(B)長期多樣化。前述這二項都是要人們能夠有彈性地面對多種情境,或者是說於職涯之中多培養不同專長。
四、征服高山,不如征服自己的內心:再完備的自我管理,都不如"內在獎勵"的驅動力。談驅動力可不是簡單的給自己加油、鼓勵而已,而是要找到深刻的心理緣由。啟動驅動力之前,要見抛開心魔障礙,套句佛教的主張,“放下我執方能執我”,聖嚴法師說“隨緣自在,才能放大生命的格局,放大心胸的寬度,成為放得下也提得起的人”。先有收放自如之心態,再來找尋自己的驅動力,例如在本書中提到的“熱情源”包括助人善行、多元化能力、另一個層面思考、再找新的動機、新的目標、新的興趣 等等。
五、真正的幸福是動詞:也許是老生常談,還是那句話:工作不完全是為了賺錢,而是了自己做你喜歡的事情,同時不妨透過善行也可以獲得快樂,請適當的表達憤怒,釋放情緒會更自由,勇於面對情緒,不需逃避,不必太在意他人眼光。尼采說:"只有當一個人了解其人生的意義後,他才會明白應該如何去做“。找到自己內心最純粹的動力,自己的熱情所在,重燃鬥志。
結語:
“精疲力竭”是現象,是結果,但...。就是因為個性要求太完美、太認真、太有紀律嚴謹、且再乎別人眼光,就會給自己無限壓力。這些特質就是一體兩面,一方面容易有成就,贏過大多數普羅大眾,但另一方面當達到成就高峰時,不知如何再突破?或者很難再突破!或者再也沒有挑戰性,失去再努力方向,同時,漸漸地開始害怕爾後會表現不如前,就會給自己很大很大的無形壓力,特別在運動界明星、閃光燈下的明星們、名人等,在媒體的包裝下一直閃燿不已,若有一天不存在那閃爍性呢?若有一天開始懷疑自己呢?或否定自己?一切都是內心小宇宙與外在的往來人們間的相對看法。“解鈴還需繫鈴人”,所以在這本書中提到“征服高山,不如征服自己的內心”。談到此,我還是覺得金剛經透徹人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