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思一:流汗才代表有練到?
事實:流汗只是體溫調節,與訓練強度無直接關聯。
- 有人一暖身就大爆汗,有人高強度重訓仍只有微汗,這跟「汗腺數量、環境溫度、體質」有關。
- 冷氣房訓練,可能流汗少,但肌肉張力、呼吸心跳仍達訓練效果。
- 重訓偏向無氧訓練,本就不像有氧運動那樣會持續流汗。
📝 結論:流不流汗,不代表有沒有效,只是生理反應不同。
😖 迷思二:訓練後不痠,是不是沒練好?
事實:痠痛感 ≠ 增肌或燃脂效果。
- 肌肉痠痛(DOMS)常見於「新動作、重訓回歸、激烈刺激後」的短期反應。
- 規律訓練後,身體適應強度,痠痛感反而會減少,但成效仍持續提升。
- 若你一直追求「越痠越好」,反而容易過度訓練、影響恢復與進步速度。
📝 結論:沒痠痛不等於沒練到。進步來自穩定、漸進的刺激,而不是疼痛感。
✅ 那什麼才是有效訓練的指標?
- **動作控制是否進步?**核心是否穩定?姿勢是否正確?
- **肌肉發力是否有感?**是否能對應到目標肌群?
- 訓練後是否略感疲勞,但恢復良好?
- 週期性重量或組數是否逐漸增加?
- 長期來看,身形、體脂、肌力是否逐步改善?
👨🏫 教練的責任,是安排「安全、有效、可持續」的訓練
不是每堂課都要「爆汗爆痠」才叫有效,而是根據你的身體狀態、生活作息、目標來客製調整節奏。
有些人剛開始訓練、或處於壓力、睡眠不足的階段,若硬要用高強度去「逼痠逼汗」,反而會增加受傷風險、讓身體抗拒訓練。
📌 總結
「練完沒流汗、不會痠 ≠ 沒練到 ≠ 教練不會教」
真正有效的訓練,是持續進步,而不是短期感受。
下次如果你練完沒流汗、不覺得痠,不妨回頭看看:
👉 我今天的動作是否更穩定? 👉 我有專注目標肌群? 👉 我比上次更進步了一點點?
這些才是值得你為自己鼓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