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決定孩子一生的情緒教養課》
- 作者: 吳恩瑛
-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17/10/27
為什麼孩子連一點小事也忍耐不了?
孩子忍耐不了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孩子本身較敏感
這些是指從小在陌生環境下特別容易緊張,或是環境稍微改變就難以忍受,或是在不安的環境容易感到煩躁的孩子。這些孩子感受到的不適也比他人高出數倍,強度甚至可能達到極度痛苦、難受的程度。因此他們發出求救,希望藉此減緩自己不安的情緒。
第二,孩子性格急躁
這類的孩子是因為衝動、無法專注而心情急躁。因為性急,無法具體判斷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況。
第三,因為父母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忍耐的方法
無論是沒有教導,還是教導方式錯誤,這類父母大多也缺乏耐性。
第一與第二個原因,大多是先天特質引起。會受到先天特質影響的孩子,主要是在新生兒期或是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但在此之後,先天特質就不是絕對的影響條件。先天的特質,並不會讓孩子一生的性格就此定型。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各種交互作用與經驗的累積,性格才會逐漸成形。
當孩子過於敏感時,父母會更害怕面對孩子,因為他們無力解決孩子可能出現的反應。於是在問題出現的當下,只好任由問題發生。那麼孩子也自然學不到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強迫的壓抑下,孩子的情緒總有一天會爆發
因為父母用高壓的方式管教孩子,他確實瞬間變得安靜聽話,看起來像是在正忍耐。不過孩子其實只是為了生存下去,刻意裝出那種模樣。沒有依照年齡給予適當訓練的情緒收納袋,像是一顆隨時會爆炸的未爆彈。爆發的時間可能在青春期,也可能是在長大成人後。兒時未妥善培養孩子的情緒收納袋,未來恐將造成孩子對每件事都忍耐度低、頂撞父母或無法融入社會等問題。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過多的刺激,即使都是出於善意,對孩子反倒是一種負擔。因為孩子必須一一回應、分析父母的指示,反倒更張皇失措,最後無法成功熬過這個過程,反倒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其實父母只要給予提示即可,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親身體驗這個辛苦卻並經的歷程。
為什麼孩子得聽父母的話才行?
孩子不聽話時,父母的情緒各不相同。媽媽有時覺得被忽略,有時覺得難過,有時以為親密的親子關係出現裂痕,對此感到不安。因為媽媽是懷胎十月將孩子生下的人,因此會比爸爸更難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甚至以為孩子是我的分身,我的任何想法和情緒,孩子都應該心知肚明。但這種想法實在是荒唐。
出於生物的本能,爸爸對此的想法會稍微不同。當孩子不聽話時,爸爸之所以會感到怒氣湧上來,是因為覺得地位受到威脅。對爸爸而言,孩子不聽話代表破壞了位階秩序。潛意識認為這樣孩子未來無法與群體和平相處,也威脅了家族的存續。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肯聽父母的話?
孩子也有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人類天生具有不願受到任何人拘束的本能,希望建立自己專屬的領域。希望以獨立的個體行動,自然不願意受到過度管控。就算只能走幾步路,幼兒也想推開媽媽的手,盡可能走遠,這便是本能的展現。
人類至少得經過二十年的養育期,才能成為獨立的個體。在他們身上,存在兩種矛盾的情緒:一是對獨立的渴望,二是對脫離群體的巨大恐懼。即使不斷走遠,也要時時確認父母是否還在自己身邊;即使在遠處玩,也會忽然跑向父母討抱。
父母必須做好兩種情況的調適,理解孩子正出現這種雙重性格的情況,並寫尊重孩子的兩種情緒。在安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必須接受孩子基本上與我是不同的個體,想法和反應自然也不同的事實。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穩健而沒有偏差地長大。
對於我行我素的孩子,務必要避免善變和過度的限制
保持一貫的態度,明確教導孩子希望規範的內容就好,但是不要限制太多。該放手的,就該放手讓孩子嘗試。這樣一來,孩子在遵守規範的同時,也不會有所不滿。此時,孩子心裡想的是:「原來遵守規範不是一件傷害自尊心的事,而是為了與所有人和平共處,非得這麼做不可的事。」
為什麼孩子缺乏自信和依賴感?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孩子本身較容易不安。第二則是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子問題。當媽媽不太容許孩子犯錯時,就可能出現上述的情況。對於孩子微不足道的錯誤,如果媽媽給予嚴厲的責備,當然會養成孩子察言觀色的習慣。就算自己想要嘗試,一旦失敗,只會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倒不如每件事都問媽媽。即使父母對孩子反應冷淡,孩子仍會纏著父母問個不停。
當孩子詢問:「媽媽,我可以做這件事嗎?」媽媽應該回答:「恩,可以做。下次你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就自己做吧。」可是如果父母總是反應冷淡,好的時候不在乎,不好的時候也不在乎,表情和反應都沒有太大變化,那麼孩子將無從建構進行這件事的標準。
對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父母必須在對話中引導他們成為最終決策者。如此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心、責任感與自我主導能力。
讓孩子自己挑選衣服,如果孩子堅持要穿不合季節的衣服,不妨建議孩子:「那麼多帶件外套吧,覺得冷的時候可以再拿出來穿。」如此一來,孩子在自己的決定被接受的同時,也累積了正面看待原則的經驗。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學習到這個原則不是為了壓抑自己,而是為了自己好的安排。
為什麼對孩子大小聲,還是不聽話?
第一,孩子原本就較為敏感
任何人在下達指示或進行說明時,通常會加入個人的情緒,可有些孩子對這樣的情緒過度敏感。當說話者的面部表情不符合我的期待,或是說話者的聲音較大時,便以為是對自己發動攻擊。所以立刻採取敵對的態度。天生,敏感的孩子,必須視情況尋求專業的治療。如果情況不嚴重,父母應隨時溫柔地向孩子說明:沒有人能夠永遠以和善的表情和聲音對他們說話。
第二,孩子的作為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接納
真正需要對孩子說「不行」的時候,必須語氣肯定,也應避免頻繁使用說「不行」的時刻,否則孩子將討厭遵守規則。這是他們不願輸給父母的想法作祟。
第三,父母平時對孩子就過度放縱
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一切,允許孩子做任何事,並非都是好事。此舉會讓孩子有錯誤的觀念,也可能讓孩子為了驗證對方的愛,而在布必要的事情上固執己見。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面對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造成他們極大的壓力。
自尊心受傷,才是孩子聽不進的主因
有些孩子起初吵著非得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不可,但是中途出了差錯,或是事情發展不順,便暴跳如雷。假設孩子因為玩具車上的門不能打開,要求買新的,父母應該明確給予指示:「你已經有很多玩具車了,拿你有的玩具車玩,我不會買給你,也不可能買給你。」孩子如果放聲大哭,就讓孩子哭到停下來為止。父母必須耐心等到孩子停止哭泣。在等待的同時,一邊耐心指示,千萬不可順從孩子的願望買給他們。
若孩子失控大吼,在圖畫紙上用力畫上潦草的線條,或是拿起玩具亂丟。此時,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即使不開心,也不可以隨便做出某些行為。
對孩子過度負面、極端的情緒,大人應避免出現同樣的反應,孩子才能學到如何調節情緒或克制為所欲為的行為。在遊戲情境中,最重要的是「與孩子歡樂的互動」,而非偉大的成果。
在教導孩子時,即使是自己的子女,也不可以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傷,孩子非但不願依照指示,更不願從這個人身上學到任何東西。
當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而導致結果出錯時,千萬不可以像是孩子犯了大錯一樣嚴厲指責。情感較脆弱的孩子,下次絕對不會在主動嘗試,反倒會事事都要求「爸爸幫我用」。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如打人、頂嘴、亂丟、吐口水
這些行為底下,隱藏著「怒氣」與「憤怒」的情緒。想要根除孩子的攻擊行為,應審慎思考孩子憤怒的情緒何時會被誘發出來。
首先,檢視孩子是否有受到委屈,或是情緒不滿的情況。
在家經常被罵、被打,或是父母經常吵架,這些恐懼的經驗都可能讓孩子心中累積大量「怒氣」。如果家庭環境充斥著暴力,或對孩子施加嚴重的體罰,孩子必然會感到自己時刻受到攻擊。為了保護自己而展開預防措施,本能地對每件事採取攻擊行為。如果有誰敢動自己的東西,一律先打再說。或者在他人攻擊自己之前,先向對方吐口水。
第二必須要思考的是,「這個行為是不是從我身上學來的?」
動輒發怒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比孩子更缺乏耐心。父母雙方如果都是這樣的性格,孩子自然不必說;如果只有其中一人特別容易煩躁,或是動輒出口三字經、怒氣沖沖,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學到有所不滿時,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
第三,「會不會是我刺激到孩子了?」
天生敏感的孩子,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刺激。對於這樣的子女,父母如果過度干涉、不斷吼叫與發怒,孩子的問題將更加嚴重。因為這種先天特質,最後可能發展為很嚴重的疾病。
第四,「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些性急?」
這些孩子看到別人手上有玩具,不會問「可不可以借我玩」,而是在想要玩的當下,就立刻從對方手中搶過來。他們不懂按部就班處理事情,所以有任何問題無法速戰速決時,「怒氣」會立刻被誘發。這些孩子的性格,其實大致與父母相似。
最後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興奮的情緒,而出現攻擊行為的情況。例如,孩子一高興起來,可能亂咬父母或朋友的身體,或是隨意拍打對方的臉,這些都是情緒收納袋過小的孩子會出現的情況。
發現孩子容易發怒時,父母的首要任務便是創造一個可以適當表達情緒的安全環境,並教導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犯錯,應先同理他的心情
先認同孩子的情緒,再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做的。如果父母經常告誡孩子:「你這樣有誰會喜歡你?」或是「這麼做會被討厭!」藉此矯正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變成這樣的大人。
如果已經反覆說明多次,孩子依然持續犯同樣的錯誤,就必須更誠懇地與孩子溝通。與其對孩子大吼,不如仔細傾聽孩子的心情,掌握孩子未能改變的原因。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中途打斷。不以憤怒回應憤怒,才可以避免讓孩子繼續累積憤怒。
教育孩子時,凡事必須以尊重孩子為出發
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當父母在大庭廣眾下大聲斥責或懲罰孩子,孩子的腦袋只會變成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的想法,也無法吸收任何資訊。因為孩子當下正深陷巨大的恐懼當中。接受這種教育長大的孩子,一旦置身慌亂的狀況中,腦袋將一片空白。長久下來,孩子應對各種狀況的能力只會更加退步。
爸爸與孩子相處時,為什麼容易生氣?
大致可分為三種:
第一,爸爸原本脾氣就大,性情較為剛烈的人。
第二,爸爸從小也是這樣長大。
第三,當爸爸特別在意孩子在公共場所影響他人時,就會如此。
因為小時候爸爸就這樣和自己相處,所以他長大後也容易對孩子的要求感到厭煩。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爸爸總是要孩子一等再等。不可以對孩子說「你給我等一下」,自己卻來回走動,忙著處理其他事情。別離開位置,在原位上靜靜等著孩子。
越是兒時不曾得到原生父親的關愛與保護的爸爸,越不擅長處理子女的問題。如果兒時與原生父親在情感上沒有過多的交流,長大成人後,只會認為外出賺錢便是爸爸這個角色的全部功能。
幼兒依賴需求未獲得解決的爸爸,一般會有三種表現:
一、過度孝順父母的孝子。孝子並非壞事,但是過度的孝順才是問題。滿滿獲得父母各種關愛的人,到了一定年紀時,反倒在情緒上或心理上較順利與父母分離,且分離過程相當自然。但依賴需求未獲得解決的人,難以與父母分離。即使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什麼,也想在父母面前有所表現。
二、極度自私的人。不曾從原生父母身上獲得什麼,也不懂得付出。這些爸爸強調省吃儉用、累積財富的重要,但在他們自己的嗜好興趣方面,卻花錢不手軟,他們只肯投資在自己身上。時間、金錢及其餘一切皆是如此。這些爸爸不肯花費心神投入在妻子和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是極度自私的人。
三、不願正視孩子情緒反應的人。這些爸爸責任感強、工作認真,也相當盡責照顧子女,唯獨不肯正面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他們認為只要解決金錢需求,便是盡了所有義務。
自幼時本身並未得到滿足的爸爸,自然也無法滿足孩子情緒上的慾望。
父母常犯的毛病
一、大人經常忘了子女現在只是孩子,總以自己當下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現況
沒有顧慮到身為當事者的孩子的困難之處,而是焦急萬分地逼問孩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
二、多數父母總以為自己出於善意,所以為了孩子好,無論使用什麼方式對待孩子都無妨
因為出於善意,所以可以肆無忌憚說出傷害孩子的話,這是天大的誤解。例如:「你到底像誰啊?」「到底要教你有這麼難嗎?」「有這麼難嗎?」在大人看來,這些發言無傷大雅,頂多稍微影響心情。但對孩子而言卻影響重大,因為他們消化情緒性語言的能力不如成人。大人幾天內就可能排解的一句話,可能留在孩子心中留存數十年。
生氣時,不對孩子做出的行為
一、別對孩子美化另一半的行為
不少媽媽會對孩子說:「爸爸太辛苦才會這樣(或是太累了才會這樣),我們要多體諒爸爸。」其實這是因為擔心孩子對爸爸留下陰影,才美化爸爸的行為。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比任何人都要慌張、恐懼,卻希望孩子體諒爸爸,並不洽當。
二、別將暴怒的起因歸咎於孩子
媽媽看見孩子亂丟玩具,也跟著生氣說:「我跟你說過玩具不能亂丟吧?媽媽這麼生氣都是因為你亂丟玩具。」這是不對的。孩子雖然亂丟玩具,但是媽媽生氣的模樣更令孩子感到恐懼,此時即使教導孩子,也發揮不了效果。必須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在好好教他。否則只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而無法使孩子自覺犯了錯誤。
情緒教養失敗,導致社會案件頻傳
如果施暴者沒有真正下定決心,「我非得改掉這壞脾氣不可」,那麼暴怒的行為將一再發生。而且他們接下來將不斷提高其暴力強度,這就是「暴怒」的特性。
為了打造更安全的社會,我們務必具備以下三項道德觀:
一、誰都無權攻擊他人,面對親生子女也是如此
二、誰都無權將自己化解不了的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
三、他人的權利與我們的權力同等重要
吳恩瑛醫師的教養守則
一、請別中途打斷孩子的話--「我被父母拒絕了的想法」,會使孩子從此失去信心。
二、請以溫柔的眼神關愛孩子--關於課業與飲食,這些都有專人可交辦。但是充滿真誠的關愛行為,只有父母才辦得到。
三、請別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因為任何人都想忘記難堪的回憶,這麼做的話,反而有礙孩子改掉錯誤的行為。
四、請別打孩子--被父母打的孩子,將對這個世界提心吊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體罰,都是父母克制不了情緒的結果。
五、別讓孩子無所適從--不行的事,就得明確告訴孩子不行。不必警告斥責,用堅定的口氣告訴孩子即可。
六、別對孩子承諾無法實現的約定--如果為了逃避當下問題,對孩子說謊,孩子將難以再相信父母。
七、請別替孩子完成他辦得到的事--這種行為搶走了孩子從錯誤中自我學習的機會。
八、請別羞於向孩子道歉--其實孩子很容易原諒父母。
九、當孩子說我「最討厭爸爸、媽媽」時,請別太傷心或因此立刻生氣--孩子將從此對父母隱藏自己的內心。
十、請爸爸重視和孩子相處的品質,而非相處時間的長度--即使一星期只和孩子玩一次,也要真心理解孩子、體會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