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種經驗?
面試時氣氛不錯,應徵者看起來專業又誠懇,但一進來不到三個月,不是工作態度不行、就是突然請假不斷,甚至還爆出跟前東家鬧得不愉快的黑歷史…
這時候你才驚覺:「我怎麼當初沒多問幾句?」其實,做不做「背景查證」與「履歷交叉驗證」,往往就是企業用人成功與否的分水嶺。這不是多此一舉,也不是對人不信任,而是為了讓你「不要在錯的人身上花對的資源」。

面試時氣氛不錯,但...真的能相信他說的嗎?
Pez 是一家電子公司的區域銷售經理,最近她正在找一位新的銷售代表。
她收到了一封來自 Ray 的應徵信,Ray 表現得非常積極、自信滿滿,對公司留下了好印象。
面試一開始,Ray 滔滔不絕地聊到自己的家庭狀況:「我是單親爸爸,孩子還在上學。我會參與他們的學校活動,當然如果小孩生病,有時可能要請假幾天,但不會影響我對工作的投入。」
Pez 覺得這位求職者蠻有溫度的,坦誠、有責任感。
聊到工作經歷時,Ray說他曾在 IBX 公司任職,但任期不長。談到這段經歷時,他語氣一轉:「我跟主管 May 的個性不合,請你不要去問她,因為她應該不會講實話。」
Pez 聽了,內心浮出一個大問號: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應該多留心一點?到底該不該進行查證?
背景查證到底該不該做?
我們的觀點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查,但某些情況「一定要查」。
以下幾種狀況特別建議進行查證:
13對重要職位或高風險角色
像是財務、業務主管、資訊系統管理員,這些職務涉及資源掌握或資訊敏感,若查證不足,後患無窮。
2.當應徵者主動迴避談論過去經歷
像 Ray 說的「你不要問我前主管,他會亂講」這類話,已經是警訊。不是說他一定有問題,但越是遮掩,越應該謹慎。
3.履歷有明顯空窗期或跳槽頻繁
查證能補足履歷看不到的那一段經歷,了解當中是否有其他背景故事。
那要怎麼查?有哪些方法?
其實查證不用想得太困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進行:
- 📞 前公司主管或人資詢問:最直接的方式,但也要留意是否對方願意講真話(或能不能講)。
- 📝 請應徵者提供推薦人資料:讓應徵者主動提具參考人選。
- 🌐 查看公開資訊:如 LinkedIn、公開作品、新聞報導等,交叉比對履歷是否吻合。
- 💬 結構式提問:透過面談時設計關鍵性問題(例如「描述一次你和主管意見不合的經驗」)來觀察誠信與反應邏輯。
查證的界線在哪裡?
做查證,最怕「查過頭」。
你不能打聽應徵者的家庭狀況、健康病史、宗教信仰、婚姻狀態、政黨傾向等,這些都涉及個資法與反歧視法令。
重點是「職務相關、表現相關、風險相關」,千萬不要變成「侵犯隱私或人身攻擊」。
那最後這個 Ray 該不該錄取?
我們無法只靠一場面試下結論。但 Ray 在面試中透露了兩個警訊:
- 不希望查證過去任職公司
- 強調「我工作表現很好」卻沒法提供佐證
Pez 可以選擇:
- 進行查證,了解 Ray 是否只是和主管處不好,還是真的有不適任紀錄
- 若無法查到資料,就讓他參加進一步的測驗、實作或試用,增加觀察期
最怕的是不查、不問、只聽對方說得好聽就錄取——結果過幾週又來一次「怎麼又走了」的輪迴。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我們相信:「查證」不是不信任,而是對職務、團隊與組織的負責任表現。
💬我們想聽聽你的想法!
- 你在面試時有遇過讓你猶豫該不該查的人嗎?最後你怎麼做的?
- 你覺得背景查證該做到什麼程度才不會侵犯隱私?
- 如果你是 HR,遇到 Ray 這樣的應徵者,你會錄取嗎?
📩 想設計一套適合自己企業的查證流程與應對SOP?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 🔗 https://lin.ee/isv4RJ4
讓我們一起打造「會招、敢查、選對人」的用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