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洋洋灑灑寫下這系列文,大概是因為我的浪漫主義被擊出了裂縫。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學校的「彈性課程」。在課程法規的意義上,是學校各自特色的展現,也是學校根據自己的發展願景設計,強化學生的適性發展。在國小似乎沒有受到很多重視,但是到了國高中,這是設置來給學生反思、自主學習的時間。
作為父母,我不曉得大家是如何看待這段時間,畢竟我還沒有國高中生的孩子;作為教師,我很珍惜這樣的彈性,課程設計靈活多元,所以我指導孩子閱讀理解策略,包含KWL表結合作家有約系列活動、SQ3R、康乃爾筆記法......;帶孩子使用網路資源,使用借書證上網進行館際通閱、線上閱覽電子書、指導使用教育雲電子書,判斷網路資訊的真偽,及搜集資訊.....;陪孩子深化課文內容,拓展國語、社會領域,指導寫作科普文章;我也結合校內特色,指導孩子從分鏡圖開始,書寫音樂劇劇本。
準備這些課程,沒有課本。我就是出版商兼教書匠。對於教育,我還是屬於浪漫主義派的。頗重視情感,直白來說就是「有教育愛」。雖然這個語詞應該是正向的,但近年來我感覺同事在說「我有教育愛」時,好像在對個傻子說話似的。(笑)
彈性課程對我來說,是一大塊空白待創作的畫布,也是現實世界的方格子,等著我去揮灑與填補。我期待我並不只是指導孩子學習,更重視我及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全人教育。(但我一週一個班只有一節課,然後我有十個班;果然是個傻子)
我以為,對家長來說,應該也要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