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這不僅是一句俗語,更是對人類心理中一種深層現象的精準描繪。它指的是,對於那些明明知道問題存在,卻故意裝作不知道或不願意面對的人,你再怎麼努力提醒或勸說,他們也不會醒悟或改變。
在心理諮商的場域裡,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明明已經身陷困境,情緒低落,生活失衡,卻對周遭的提醒、外界的建議充耳不聞,甚至表現出不理解、不在乎的態度。
他們並非真的「睡著了」,而是選擇性地「裝睡」,刻意迴避那些會觸動他們內心不安的真相。為什麼我們選擇「裝睡」?
「裝睡」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心理動機。那些明明知道問題所在,卻故意視而不見,或是拒絕承認錯誤的人,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害怕面對,因為改變意味著要離開熟悉的舒適圈,面對未知的不確定性;或是習慣性逃避,不願承認自己的問題,更不願為此付出努力),而不願意醒來面對現實。
當一個人「裝睡」時,他們會發展出各種巧妙的防衛機制。例如: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我這樣也沒什麼不好」,或是將問題歸咎於他人或外在環境:「都是別人的錯」、「這世界就是這樣」。
這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理由,其實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面對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要改變的壓力;面對「裝睡」的人,旁觀者往往感到無力,提醒或勸說,就像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通常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他們的「裝睡」並非真正的睡眠,而是出於主觀意願的選擇。最終,只能選擇放棄,不再試圖叫醒他們。
自我覺察:喚醒「裝睡」的第一步
要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外力往往是徒勞無功的。真正的改變,必須從內在的覺醒開始;這就是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自我覺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思想、情緒、行為以及這些內在狀態如何影響外在世界的清醒認知;當我們開始覺察到自己的「不舒服」、「不滿意」時,就是「裝睡」狀態開始動搖的時刻,這種不舒服可能源於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迷茫,甚至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然而,許多人即使感受到這些不舒服,卻習慣性地將其壓抑或忽略,繼續停留在「裝睡」的狀態;這就像身體發燒了卻只吃止痛藥,表面上症狀緩解,但病因卻持續惡化—— 真正的覺察,是願意停下來,仔細聆聽內心的聲音,不評判、不逃避,只是單純地觀察和感受。
動機:指引方向的內在羅盤
當自我覺察點燃了微光,下一步就是去探索動機。
動機,是推動我們採取行動的內在力量,它回答了「我為什麼要改變?」、「我想要什麼?」這些核心問題。對於一個「裝睡」的人而言,外部的催促和建議之所以無效,正是因為缺乏來自內在的動機。
弄清楚自己的動機,是找到人生方向的關鍵。例如:你可能意識到目前的關係讓你感到疲憊,你的動機可能是「我渴望一份更健康、更平等的親密關係」;你可能發現工作讓你感到麻木,你的動機可能是「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帶來成就感和價值」。這些動機可能是正向的追求(如成長、幸福),也可能是負向的規避(如避免痛苦、擺脫束縛),但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是你開始行動的引爆點。
釐清動機,才能找到方向
許多人會困在「不知道方向」的迷茫中。但事實上,方向並非從天而降,它往往是從清晰的動機中自然生長出來的;當你對自己的動機越清晰,你就越能辨識出哪些選擇是符合你內心渴望的,哪些是偏離的。
釐清動機的過程,往往需要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脆弱。這是一個向內探索的旅程,可能需要你問自己一些不舒服的問題,例如:「如果我不再裝睡,我會失去什麼?」、「我最害怕的結果是什麼?」、「我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透過一次次的提問與反思,你的核心動機將有機會逐漸浮現。
當動機浮現後,方向便會逐漸清晰。
即使這個方向一開始只是模糊的輪廓,它也足以成為你邁出第一步的動力。當你開始行動,即使只是微小的嘗試,你也會從中獲得新的經驗、新的資訊,進而修正和調整你的方向,讓它變得越來越明確。這就像在迷霧中航行,只要羅盤(動機)清晰,即使看不清遠方,也能一步步地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所以,如果你感覺自己身邊有「裝睡」的人,或是你自己正處於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請記住:外界的呼喚只能是輔助,真正的覺醒源於內在——從自我覺察開始,勇敢地面對內心的聲音,然後深入挖掘你的動機;一旦動機清晰,方向自會出現。
你準備好卸下「裝睡」的偽裝,去探索你真正渴望的人生了嗎?
/A healing 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