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現場,每當談及“自傷行為”,許多人心中總會交織著焦慮、不解,甚至是無力。
社會上普遍的反應,往往停留在對行為的「禁止」與「糾正」上,然而,若我們僅止於此,便可能錯失了理解自傷行為的當事者內在世界的關鍵線索,忽略了自傷的行為背後那深層且難以言喻的心理意義。
當痛苦無聲,身體成為情緒的畫布
事實上,許多自傷行為,並非單純為了「引起注意」。它更像是一種在極度情緒困境下的求生反應,是對自身情緒難以調節、內在痛苦無法言說的無聲吶喊;試想一個長期被強烈內在批評所驅使,被「我不夠好」、「我該受罰」的聲音所困擾,卻又無法自我安撫、難以被理解的當事者,他們的內心就像經歷一場永無止境的風暴。
在這樣的情境下,自傷行為,無形地成為了一種「可控制的痛苦」。
當內在的混亂與痛苦鋪天蓋地而來時,藉由外在的身體疼痛,他們得以短暫地轉移注意力,從難以承受的內在煎熬中抽離。這不僅是一種對情緒的「處理」方式,更為那些未能說出口、無從表達的壓抑情緒,找到了一種可視化的表達途徑。
皮膚上的每一道痕跡,都成了他們內心故事的筆記。
自傷:一場尋找邊界與意義的內在探索
自傷行為特別容易發生在青少年的發展階段,因為青少年時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摸索的階段。他們在建構自我認同、理解與世界關係的過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這個背景下,自傷行為有時會被賦予更深層的探索性意義:
- 測試邊界:
測試自己能承受多少痛苦的極限;測試身邊的人是否真正關心自己;測試這個世界是否會對自己的痛苦有所回應。 - 情緒的出口:
它可能是對內在罪惡感的自我懲罰,是對無法處理的憤怒的釋放,也可能是對外界無力感的報復性自我毀滅——在這樣複雜的心理劇中,他們既是痛苦的加害者,也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當內在情緒堆積到難以承受時,身體的疼痛可以帶來短暫的「解脫感」,轉移對內在痛苦的注意力。 - 尋求掌控感:
當外在世界充滿失控感時,自傷行為賦予他們一種對身體的「掌控權」,即便這份掌控感是以疼痛為代價。 - 表達無法言喻的痛苦:
對於不善於表達或覺得自己的痛苦不被理解的青少年來說,身體上的傷痕成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向外界傳遞他們內心的困境。
從嚴苛超我到內在協商:建構健康的心理防線
因此,若我們能協助自傷行為者鬆動內在僵化且嚴苛的超我系統,減弱那些「我不夠好」、「我該受罰」的核心負向信念,便可能顯著提升他們對內在痛苦的覺察與容忍度。
當他們不再僅僅依賴外在傷害來「處理」情緒時,我們便能引導他們以更溫柔、更彈性的方式來重新組織內在世界;這不僅有助於建構一個健康且具彈性的超我,更能有效減少自傷行為的發生。
作為心理專業工作者,面對這樣的個案,我們的任務遠不止於評估風險和介入行為。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索其行為背後的象徵意涵與潛藏的情感訴求;我們所要做的,絕不是簡單地壓制傷害的行為本身,而是要協助他們學習和找到無需傷害自己也能「說話」的方式。
結語:傾聽,是療癒的起點
每一道傷口,或許都是一封被當事者寄出,卻常常未被讀懂的情緒來信。
當我們願意放下批判,停下來,帶著真誠與耐心去傾聽這些隱藏在皮膚之下、身體之上的訊息時,我們便為他們開啟了一扇通往自我理解、情緒復原與內在整合的大門。
我們需要帶有理解,來陪伴他們解讀這些傷痕的語言,並找到更合適的自我表達之道。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