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鍊魂】【附章-愛的論文】第五十三回 9.2.4人之靈性和尊重需求(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在7.4.4及本節所談到的鏡像神經元便是同理心迴路中的一部分(如同理心的基礎材料),其他與同理心迴路相關的還有在7.3.2〈佛洛伊德的力比多〉關於力比多討論時提到的催產素,以及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

  在《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一書中提到,同理心迴路至少包含了十個彼此相互連結的大腦區域。

  如果這些區域中有任何一個受到損傷或未獲得適當發展,那麼我們的自然同理心能力就可能受損。[247]

  而英國精神科醫師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則揭示孩子早期與母親(或最初的照顧者)的關係,對於孩子情感與心智有關鍵性的影響。

  如果嬰兒未得到深厚的情感,特別是在一歲時,「那就有可能危及嬰兒未來的幸福與健康」。

  鮑比的研究,連同其它心理學家如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發現,提供了我們兩個重要的洞察,有助於我們了解同理心。

  首先,缺乏安定的依附關係,將阻礙同理心的發展,特別會損害與他人建立情感關係的能力,而這正是同理心的基石。

  其次,培養同理心能力(例如讓孩子產生同理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孩子看見父母的同理心。

  這倒頗為吻合我們在9.2.3〈人之情緒和歸屬與愛需求〉討論的,愛的起點即「母愛」的推論。

  但這也表明,同理心因有類似經驗可供模擬,故可同理對方。

  而據估計,每三人就有一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定的依附關係。[248]

  這也表示,每三個人,就會有一人是對其它兩人的內在世界缺乏同理的。

  這也間接證實了我們所言的,「無我」及「我們」狀態者,即尚處於「本能」、「不自私」階段者,確實沒有足以理解「自私」狀態者的經歷根基的推論。

  正如投射理論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由自己的投射所形成的感覺或想像的世界中——這即表示,山下生活之人,難以體會山上生活之人的視野與體會;井底之蛙僅能以井中的生活體驗模擬大海之鷗的生活感受。

  但「無我」及「我們」狀態者只是「自私」狀態者的進程: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同理心並非侷限在幼年養成,而是終其一生隨著歷練得增加而逐步擴大,特別是他們的認知或視角轉換的同理心。

  在同理心的研究中,專家幾乎已經達成壓倒性的共識,那就是我們個人的同理心額度並非固定不變:我們終其一生,可以不斷地培養自己潛在的同理心。[249]

  而神經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的成果顯示,「同理心的訓練」,重點在於增加同理心,可以改變大腦某個部位的神經排列,而且有助於產生傾向社會的行為。[250]

  因此,「無我」狀態並非是一種不會產生改變的恆定狀態。

  歸屬與愛的需要之追求,如能逐一滿足,或嘗試後雖不足但能體會其不足而知足自知,最終將累積出眾多「自私」的經驗。

  此經驗經過曾經「無我」、「我們」——即「本能」及「不自私」——與曾經「自私」的「我」之比對詮釋後,將通往「真實」。

  這便是人之靈性所處的真實經驗界的面貌。

  在「真實」階段,所謂的「我」會更加確實明確,因而會有「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出現。

  這種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我是」。

  而與「我是」的概念較為相關的是心理學家米契爾的自我概念。

  他將自我分成三個層級。

  ●第一,內隱自我:負責體驗與行動的觀點,以哺乳類和鳥類來說還包括情緒和感覺。一隻倉鼠餓了,牠能體驗到進食,也可以喜歡進食,但應該不知道自己喜歡進食。

  ●第二,建立在「動覺與視覺一致性」上的自我:會導致鏡像自我認知,是模仿、假裝、計畫、自我意識情緒、想像經驗的第一步。

  ●第三,建立在符號、語言與人造物品上的自我,能支援共有的文化信念、社會規範、內在語言、分裂、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251]

  「我是」狀態,便如那個第三層的自我狀態,亦可說是經社會化——即由家庭、同輩團體、學校、傳播媒體與網路之互動——逐漸形成認同的「社會我」的狀態。[252]

  是一種明白自己屬於某個大整體,但卻又不失去自我的狀態。

  相較之下,「我們」的不自私階段,就是認知有大整體存在,但卻失去自我的狀態。

  所以,「我是」的人之靈性,都會形成某種明確的自我,也會對整個大環境有明確的世界觀,因而產生自己屬於世界的什麼位置的感受。

  於是,這也造成了「我是」的狀態會去追求一種名副其實的充實感,並去確認這個大整體是否正如自己所感知的那種模樣。

  因此,真實經驗界所帶來的人之靈性的體驗將會面對一個問題——你所體驗的只存在於你之中,你所了解的只有你能清楚,你所感受的只有你能體會,你的存在只有你能認識——這也是眾多留下不凡見識及創見者必經的遭遇。

  在自我當中認知的世界,不等於他人心中認知的世界。

  故而,這個階段會很容易因信念不同而與他人產生衝突。

  以7.4.4所整理出的「感受互換、角色輪替」來說,以自己真實經驗反對別人者必被對方以真實經驗反對。

  畢竟處於「我是」的經驗對自己來說是貨真價實,但對於一個正處於「無我」處境之人的經驗來說,他的經驗也是貨真價實的。

  因此,免不了會有一場不同立場及視野的意見衝突。

  不過,這場立場與視野的對立也可引導人之靈性的需求。

 

(接下回)

 

[注釋]=================

[247]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黃煜文、林力敏譯.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M).臺北市:先覺.2014.07.p61

[248]同上註,p47-p50

[249]同上註,p64

[250]同上註,p65-p66

[251]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其妙的人類(M).臺北市

[252]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1.04.p338

彭懷真.社會學(M).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02.p153-p15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靈魂升級之旅
17會員
260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7/10
我們認為,人的起點都是「無我」,即自己不存在,都有賴於對方的存在或告知而感知自己的存在,也有賴於與對方做出一樣的行為來獲得一體感,藉此認識自己屬於什麼樣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7/10
我們認為,人的起點都是「無我」,即自己不存在,都有賴於對方的存在或告知而感知自己的存在,也有賴於與對方做出一樣的行為來獲得一體感,藉此認識自己屬於什麼樣的存在。
Thumbnail
2025/07/09
2025/07/09
2025/07/09
自私追求的原動力,我們認為正如佛洛姆所說的,是一種由恨自己對自己的關注過少,忽略過多所造成的生命空虛與受挫所促動的。 他是一種覺察到不自私的真相——他對真正的自己照顧失敗——的反動。 因此其根本上,自私是為了探索如何照顧自己而出現的人類特質,是為了進一步尋找歸屬及愛的生命需求。
Thumbnail
2025/07/09
自私追求的原動力,我們認為正如佛洛姆所說的,是一種由恨自己對自己的關注過少,忽略過多所造成的生命空虛與受挫所促動的。 他是一種覺察到不自私的真相——他對真正的自己照顧失敗——的反動。 因此其根本上,自私是為了探索如何照顧自己而出現的人類特質,是為了進一步尋找歸屬及愛的生命需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沒有發現當你愛一個人時往往以為自己很了解對方,但很多時那了解只是腦中的想像,並不是真正的了解,相處久了就才發現對方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有時是自己或對方為自己畫了一個圈,根本不想走出那個圈子以外讓對方去了解自己。
Thumbnail
有沒有發現當你愛一個人時往往以為自己很了解對方,但很多時那了解只是腦中的想像,並不是真正的了解,相處久了就才發現對方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有時是自己或對方為自己畫了一個圈,根本不想走出那個圈子以外讓對方去了解自己。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這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那條線,若有人跨越了你的那條線,爭執或對立就會發生。然而,界線並非永恆不變,就端看你的心,願不願意鬆開那條線。
Thumbnail
這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那條線,若有人跨越了你的那條線,爭執或對立就會發生。然而,界線並非永恆不變,就端看你的心,願不願意鬆開那條線。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Thumbnail
💡「當我們不把「理所當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時候,你的人生就不會出現「常」與「無常」💡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情感是人類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是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途徑。當我們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特別是負面情感時,我們可能會失去與自己內心世界的聯繫。這種自我疏遠可能會導致情感麻木,甚至是情感失調,從而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情感是人類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是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途徑。當我們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特別是負面情感時,我們可能會失去與自己內心世界的聯繫。這種自我疏遠可能會導致情感麻木,甚至是情感失調,從而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Thumbnail
如果沒有一個受者「我」存在,那麼「貪」與「認同」也無法依附,也不需「情感接受」與「理智理解」,「信念」沒有依附者,自主權不存在「自方與主體」,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
Thumbnail
「本來面目」有很多的想法,對「應該如何生活」也有許多僵化的設定,我現在知道所認識的「內在」,原來是長這樣子。
Thumbnail
「本來面目」有很多的想法,對「應該如何生活」也有許多僵化的設定,我現在知道所認識的「內在」,原來是長這樣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