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4.4及本節所談到的鏡像神經元便是同理心迴路中的一部分(如同理心的基礎材料),其他與同理心迴路相關的還有在7.3.2〈佛洛伊德的力比多〉關於力比多討論時提到的催產素,以及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
在《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一書中提到,同理心迴路至少包含了十個彼此相互連結的大腦區域。如果這些區域中有任何一個受到損傷或未獲得適當發展,那麼我們的自然同理心能力就可能受損。[247]
而英國精神科醫師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則揭示孩子早期與母親(或最初的照顧者)的關係,對於孩子情感與心智有關鍵性的影響。
如果嬰兒未得到深厚的情感,特別是在一歲時,「那就有可能危及嬰兒未來的幸福與健康」。
鮑比的研究,連同其它心理學家如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發現,提供了我們兩個重要的洞察,有助於我們了解同理心。
首先,缺乏安定的依附關係,將阻礙同理心的發展,特別會損害與他人建立情感關係的能力,而這正是同理心的基石。
其次,培養同理心能力(例如讓孩子產生同理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孩子看見父母的同理心。
這倒頗為吻合我們在9.2.3〈人之情緒和歸屬與愛需求〉討論的,愛的起點即「母愛」的推論。
但這也表明,同理心因有類似經驗可供模擬,故可同理對方。
而據估計,每三人就有一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定的依附關係。[248]
這也表示,每三個人,就會有一人是對其它兩人的內在世界缺乏同理的。
這也間接證實了我們所言的,「無我」及「我們」狀態者,即尚處於「本能」、「不自私」階段者,確實沒有足以理解「自私」狀態者的經歷根基的推論。
正如投射理論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生活在由自己的投射所形成的感覺或想像的世界中——這即表示,山下生活之人,難以體會山上生活之人的視野與體會;井底之蛙僅能以井中的生活體驗模擬大海之鷗的生活感受。
但「無我」及「我們」狀態者只是「自私」狀態者的進程: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同理心並非侷限在幼年養成,而是終其一生隨著歷練得增加而逐步擴大,特別是他們的認知或視角轉換的同理心。
在同理心的研究中,專家幾乎已經達成壓倒性的共識,那就是我們個人的同理心額度並非固定不變:我們終其一生,可以不斷地培養自己潛在的同理心。[249]
而神經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的成果顯示,「同理心的訓練」,重點在於增加同理心,可以改變大腦某個部位的神經排列,而且有助於產生傾向社會的行為。[250]
因此,「無我」狀態並非是一種不會產生改變的恆定狀態。
歸屬與愛的需要之追求,如能逐一滿足,或嘗試後雖不足但能體會其不足而知足自知,最終將累積出眾多「自私」的經驗。
此經驗經過曾經「無我」、「我們」——即「本能」及「不自私」——與曾經「自私」的「我」之比對詮釋後,將通往「真實」。
這便是人之靈性所處的真實經驗界的面貌。
在「真實」階段,所謂的「我」會更加確實明確,因而會有「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出現。
這種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我是」。
而與「我是」的概念較為相關的是心理學家米契爾的自我概念。
他將自我分成三個層級。
●第一,內隱自我:負責體驗與行動的觀點,以哺乳類和鳥類來說還包括情緒和感覺。一隻倉鼠餓了,牠能體驗到進食,也可以喜歡進食,但應該不知道自己喜歡進食。
●第二,建立在「動覺與視覺一致性」上的自我:會導致鏡像自我認知,是模仿、假裝、計畫、自我意識情緒、想像經驗的第一步。
●第三,建立在符號、語言與人造物品上的自我,能支援共有的文化信念、社會規範、內在語言、分裂、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251]
「我是」狀態,便如那個第三層的自我狀態,亦可說是經社會化——即由家庭、同輩團體、學校、傳播媒體與網路之互動——逐漸形成認同的「社會我」的狀態。[252]
是一種明白自己屬於某個大整體,但卻又不失去自我的狀態。
相較之下,「我們」的不自私階段,就是認知有大整體存在,但卻失去自我的狀態。
所以,「我是」的人之靈性,都會形成某種明確的自我,也會對整個大環境有明確的世界觀,因而產生自己屬於世界的什麼位置的感受。
於是,這也造成了「我是」的狀態會去追求一種名副其實的充實感,並去確認這個大整體是否正如自己所感知的那種模樣。
因此,真實經驗界所帶來的人之靈性的體驗將會面對一個問題——你所體驗的只存在於你之中,你所了解的只有你能清楚,你所感受的只有你能體會,你的存在只有你能認識——這也是眾多留下不凡見識及創見者必經的遭遇。
在自我當中認知的世界,不等於他人心中認知的世界。
故而,這個階段會很容易因信念不同而與他人產生衝突。
以7.4.4所整理出的「感受互換、角色輪替」來說,以自己真實經驗反對別人者必被對方以真實經驗反對。
畢竟處於「我是」的經驗對自己來說是貨真價實,但對於一個正處於「無我」處境之人的經驗來說,他的經驗也是貨真價實的。
因此,免不了會有一場不同立場及視野的意見衝突。
不過,這場立場與視野的對立也可引導人之靈性的需求。
(接下回)
[注釋]=================
[247]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黃煜文、林力敏譯.同理心優勢:6個習慣,讓你擁有脫穎而出的溫柔競爭力(M).臺北市:先覺.2014.07.p61
[248]同上註,p47-p50
[249]同上註,p64
[250]同上註,p65-p66
[251]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其妙的人類(M).臺北市
[252]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1.04.p338
彭懷真.社會學(M).臺北市:洪葉文化.2009.02.p153-p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