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週寫到我用新鮮當歸葉來煎蛋,想說不要隔太久,這邊也來簡單分享用新鮮當歸的根及莖來煮雞湯(前文說錯了,應是雞湯而不是排骨湯)。新鮮山當歸葉煎蛋:臺灣料理的百搭魔法與食材探索

這樣看有點綠綠的,但味道很不錯
當歸的根及莖
當歸是中藥中很常見的一味藥材,也是很多食補中的藥材,我想台灣人對它的味道應該不陌生。藥材主要使用的是乾燥後的根部,有活血補血、調經止痛及潤腸通便等功效。常見是切成片狀,整個根的上半部跟下半鬚狀部位一起用,會叫做全當歸,只用上半部會叫當歸頭,用下半部則會叫當歸尾。
是說小時候不懂,都覺得這個東西是人蔘。而藥用的當歸曬乾前,就是長得像下面這樣,只是藥用的根應該有特別照顧所以長得會比較大。
將當歸入藥的處方很多,像是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都有,在食補藥膳的菜上,則是像藥燉系列(排骨、雞、土虱等)、當歸羊、當歸鴨等,都是在台灣街頭很常見到的。至於喜不喜歡,則很看個人了。
也是在這次用新鮮當歸根煮雞湯後,才發現原來單加一味當歸,就會有藥燉的風味,看來他的味道佔比很重呢。

當歸頭的縫隙容易有泥土,要洗乾淨一點
包容各種食材的排骨湯或雞湯
上次的文章有提過,在台灣各種不知道該怎麼吃的蔬食,都有兩個萬用做法:煎蛋、煮湯。這次來聊聊煮湯吧。
我自己是覺得會用這種方式煮的肉湯,整體的味道應該要偏清爽,來吃出加入蔬食食材的風味,但又會怕食材本身太難入口,所以需要用一些動物性脂肪及肉,來煮出高湯。一方面至少有肉類高湯的鮮味,湯底不會差到哪裡去,另一方面油脂可以讓食材的味道柔和一些,無害一些。
在這個角度下,處理湯的基本方向就定了,清湯。因此在一開始冷水下鍋,煮滾撈起洗淨的固定步驟外,不會再烤或煎肉/骨頭,湯色才會清,也不會有梅納反應的重口。再來煮滾後要不維持在小火要滾不滾的程度,不然就是大火滾完速速關火,不讓湯裡的脂肪跟水份乳化變成乳白色的濃湯。

台北車站附近已歇業的鄭記豬腳飯,門口就擺著讓客人取用的小火久燉,濃郁的大骨湯
同樣的目標,熬湯的肉本身也有一些方向,首先是要帶油脂,再來是要帶骨頭。如果最後肉骨頭不吃,則會多一些便宜的選擇。在台灣最好買的應該就是豬跟雞兩種,魚的話會容易有腥味,油脂通常也不夠,可搭配的蔬食食材不多,所以不太會選。
雞的話可以選的有:
✔雞架:單純只有雞骨跟少許油脂,雞肉本身不多,有雞香沒有雞甜,也沒得吃肉。
✔雞脖子到頭:很便宜的部位,量多的情況下有油有點肉還有膠質,但吃的時候很麻煩,有膠質這部份可能也不是清湯會喜歡的。
✔帶骨雞腿:肉厚有爽感,有骨頭但不多,想吃好一點可以用。
✔三節翅:我覺得最好用的一種,有骨頭有肉又不貴。
豬的話可以選的有:
✔支骨、扇骨:還有其它各種肉被剃得很乾淨的,都是都大骨湯好,但沒有肉甜。
✔排骨:有那種靠尾帶肉的,或是靠頭端肉少骨多的,通常肉會比較硬一點,但不貴好用,要肉多還是骨多看想要的味道可以選擇不同的比例。
✔子排、軟排:肉會比較好吃,但骨頭量可能偏少,甚至是軟骨,想吃肉的話可以用。
✔梅花排骨、排骨頭:豬頸部的骨頭,梅花肉的肉質,肉Q軟,骨量也不少,適合久煮。
✔豬龍骨:脊椎,是骨多肉少的部位,但帶有骨髓,容易煮出油的風味,大骨湯常用。
鮮山當歸雞湯
食材
新鮮當歸根 1個
帶骨雞腿肉 1隻
鹽 適量

新鮮當歸頭的剖面長得像這樣
做法
1、當歸根洗淨去皮,可以像處理薑一樣,用湯匙把皮刮除。當歸頭的縫隙容易藏有泥土,建議洗乾淨一點。
2、當歸頭切薄片、當歸根切段備用。

莖的外層切開後容易脫落,但不管,照用
3、帶骨雞腿切塊後,冷水下鍋,開大火煮滾,水滾後1分鐘內撈起,用冷水將上頭煮出的浮沫、雜質清洗乾淨。
4、重起新鍋,加入雞腿塊、當歸、少許鹽,大火煮滾後,小火煮約20-30分鐘,視個人口味用鹽做最後調味即可。


煮到湯色出來就差不多了
看起來顏色有些重,變得綠濁綠濁的,但喝起來,就是比較清爽的當歸雞,有藥燉風味,但沒有太濃重的中藥味。當歸根的味道果然比葉子來得重許多,不過即使如此,雞湯整體喝完後是非常舒服的。
你還有試過當歸拿來做什麼料理嗎?還是你喜歡哪種藥膳,都歡迎留言討論,或是分享這篇給你的朋友哦,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