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華光點的理事長,林醫師。
在《角落微光》第四集的節目中,我們想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項非常特別,也極為重要的技能——那就是「傾聽」一幅畫。
當孩子因病痛而沉默,或年紀太小還無法精準表達時,他們的畫筆,就成了通往內心世界最誠實、也最直接的窗口。一幅畫的色彩、線條與構圖,往往藏著比千言萬語更豐富的秘密。今天,我們就從一個女孩的故事開始,深入聊聊如何讀懂這些畫筆下的心事。
一、 妞妞的故事:畫風轉變所揭示的內心風暴
在我們的節目中,分享了一位小女孩「妞妞」的故事。她曾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但突如其來的疾病與截肢手術,讓她變得沉默寡言。她的畫風,也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從最早充滿希望的小太陽,到後來風格不穩、數量減少,這個過程,忠實地反映了她內心的掙扎 1。
妞妞的經歷,其實點出了許多重症孩子普遍面臨的困境:對生命的
失控感、對自我認同的困惑,以及與世界隔絕的孤單感 2。這些複雜的情緒,他們很難用言語說清楚。
二、 發展的危機:當心理需求被剝奪
孩子長期離開校園,失去的不只是課堂上的知識。若以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檢視,這是一場全面的
發展危機 3。
- 「愛與歸屬」需求的真空: 學校是孩子建立同儕關係、學習社會互動最重要的場域。一旦與校園隔離,孩子便失去了在班級中的「歸屬感」。他們不再是「某班的同學」,而成了孤單的「病人」,這種社會連結的斷裂,對心理發展是巨大的打擊 4。
- 「尊重需求」的侵蝕: 在學校裡,孩子透過學業、體育或人際互動來建立「自尊」與「能力感」。當這些舞台消失,他們很難找到肯定自我的方式,這會嚴重侵蝕他們的自信心,產生「我不如人」的負面自我認知 5。
當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都無法被滿足,孩子幾乎沒有心力去探索潛能,更遑論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 6。
三、 藝術作為生命線:一種「賦權」的療癒力量
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中,藝術,成為了一道照亮孩子內心的光。它不僅僅是「畫畫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深刻的心理介入,具有兩大關鍵力量:
- 非語言的情感出口:
藝術提供了一個非語言的溝通管道 7。孩子們可以透過創作,將潛意識中那些因疾病帶來的恐懼、憤怒、悲傷與無助,安全地表達與釋放出來 8。畫畫、捏黏土,都變成了一個直接且相對安全的出口 9。 - 重建掌控感與力量 (Empowerment):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治療過程中,孩子常常處於被動接受的無力感中。然而,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賦權」10。從選擇什麼顏色、要畫什麼線條,每一個小小的決定,都是在幫助孩子重建他的「能動性」——那種「我可以做主」的感覺,去對抗治療中只能被動接受的無力感 11。
四、 光點的實踐:從「到府服務」到「溝通飛輪」
在「中華光點」,我們的「床邊教學」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的老師會直接到孩子的家中或病房上課,讓孩子在最熟悉的環境中,感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的病人 12。我們強調,重點是「表達」,而不是畫作漂不漂亮 13。
不僅如此,我們更獨創了**「愛・無限的可能」校園巡迴畫展**,它形成了一個充滿療癒力量的**「治療性溝通的飛輪」**14:
- 第一步 (療癒): 生病的孩子透過創作來療癒自己 15。
- 第二步 (溝通): 畫作被公開展出,讓他們的內心世界被看見 16。
- 第三步 (連結): 健康的學生們透過觀展,開始理解與同理這些生命小鬥士 17。
- 第四步 (肯定): 觀展的同學們會寫下祝福的回饋小卡,再由我們親手交給小畫家們。這份回饋帶來了肯定與支持 18。
這個過程最動人之處在於,它創造了「雙向回饋」。病童們不再只是被動的受助者,他們轉變為可以分享生命故事、感動他人的「小老師」19,這對他們的自我認同,是極大的鼓舞。
五、 我們如何學會傾聽?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已證實,藝術治療能有效改善孩子配合治療的意願,並減緩疼痛與焦慮感 20。它是一門有科學實證支持的專業。
當我們看著孩子的畫時,或許可以試著放下「畫得像不像」、「顏色塗得好不好」的評價標準,而是帶著好奇心去問問自己,也問問孩子:「這幅畫在說什麼故事呢?」
這份溫柔的傾聽,或許就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想了解更多關於藝術治療如何幫助孩子的動人故事嗎?誠摯地邀請您點擊下方連結,收聽我們的第四集 Podcast 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