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在證明自己?高敏感人的脫困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明明只是被主管提了個建議,你心裡卻瞬間一沉,整天都覺得自己很差勁;

明明表現不錯,卻總怕下一次出錯會被看不起;

又或者,永遠把自己逼得很緊,覺得只要不夠完美,就會被嫌棄、被否定。

這些反應,其實不是你太敏感、太脆弱——

而是你曾經被傷過,傷得很深,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那個永遠不夠好的傷,是20年前埋下的

我有位擔任副總的客戶Alex,平時自信幹練、領導力強,卻在一次會議中被老闆公開質疑後,整個人突然失眠、焦慮、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任。

後來聊著聊著,他才慢慢說出,那一刻讓他彷彿回到小時候——每次考不好就被爸爸罵到哭的場景。

他努力了二十年,卻還沒能從那個羞辱感裡走出來。

原來,我們以為過去了的事,其實一直都在心裡沒散。 

為什麼愈成功愈焦慮?

因為它常常包裝得很好聽,比如:

「我這樣說是為你好」

「你要更努力,別讓人看笑話」

「這點挫折就撐不住?」

這些話,從小到大不斷出現。

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怪自己,然後努力變得「更好」,只是想證明自己不是那個讓人失望的人。

但真相是——你一直都不差,只是被誤解太久了。

該怎麼讓自己鬆一口氣?

  • 步驟一:給情緒裝「警報器」

當你對某些情境反應特別強烈,像是:

  • 老闆語氣重了一點,你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搞砸了。
  • 同事給建議,你聽起來卻像是在被批評。
  • 明明是工作問題,卻覺得被否定的是「整個人」。

👉 實際做法:寫下讓你情緒波動的事件,並問自己:「這件事,真的關乎我的能力與價值,還是我被過去的羞辱感帶走了?」 

  • 步驟二:建立「反PUA話術庫」

當我們習慣性地扛下所有錯,並自我懷疑時:

👉 實際做法

  • 練習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像對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話:「如果今天是我的同事遇到這件事,我會怎麼看他?」
  • 嘗試把原本的想法換句話說,例如:「我很糟糕」→「我還在學習,這次沒做得很好,但可以調整。」

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給自己一點呼吸的空間。

  • 步驟三:設定「躺平保護期」

你值得好好對待自己,不是因為你「表現夠好」,而是你就是有價值。

👉 實際做法

  • 每週寫一封給自己的小短信,記錄「今天我做得還不錯的地方」或「今天我願意放過自己的地方」
  • 為自己設下一個「不靠努力證明價值」的時段,例如週末關掉工作訊息,提醒自己:我不用每一秒都在證明我可以。

給覺得自己「不夠好」的職場人

如果你是主管,請記得——

帶人,不是用羞辱來激勵;領導,是從自己開始修復,才有力量帶著團隊前行。

有時候,你修復的不只是自己,也是整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就算你現在在職場很成功、有頭有臉,也不代表你不會痛。

我們都曾經努力想變成「被認可的人」,卻忘了問自己:「我,其實早就值得了。」 

💬 看看你是哪一種?

A|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被喜歡

B|我常懷疑是不是自己太玻璃心

C|我想學著放過自己,不再用拼命來證明什麼

👇 歡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選項及經驗

📣 歡迎轉發給那個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朋友。

📣 如果覺得文章有打中內心請點愛心❤️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1.3K會員
484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07/24
你以為自己在追求效率,其實是在追求安全感。當焦慮襲來,我們常用控制他人、事事介入來舒緩不安,卻反而讓關係失控。真正能讓你安心的,不是對方無條件回應,而是你開始照顧內在的傷。放下控制,才是最深的安全。
Thumbnail
2025/07/24
你以為自己在追求效率,其實是在追求安全感。當焦慮襲來,我們常用控制他人、事事介入來舒緩不安,卻反而讓關係失控。真正能讓你安心的,不是對方無條件回應,而是你開始照顧內在的傷。放下控制,才是最深的安全。
Thumbnail
2025/07/23
很多衝突,並不是對方做錯什麼,而是我們內在的舊傷沒被療癒。焦慮不是錯,是提醒我們停下來照顧自己。關係的修復,從理解情緒、照顧自己開始,而不是叫別人來補我們的缺。
Thumbnail
2025/07/23
很多衝突,並不是對方做錯什麼,而是我們內在的舊傷沒被療癒。焦慮不是錯,是提醒我們停下來照顧自己。關係的修復,從理解情緒、照顧自己開始,而不是叫別人來補我們的缺。
Thumbnail
2025/07/21
當自我要求來自恐懼,而不是熱愛,我們很容易在職場中失去感受、迷失自己。這篇文章邀請你放下完美主義,學習與情緒連結,重建自我價值與人際連結,找回身為人的溫度與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7/21
當自我要求來自恐懼,而不是熱愛,我們很容易在職場中失去感受、迷失自己。這篇文章邀請你放下完美主義,學習與情緒連結,重建自我價值與人際連結,找回身為人的溫度與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小到大對於自己高敏感性格的困擾和困惑,以及透過一本書的認識,我重新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的高敏感特質。我列舉了我對於高敏感的五個思考方式,並且希望能夠啟發其他高敏感族群的人,讓他們也能認同自己獨特的特質。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從小到大對於自己高敏感性格的困擾和困惑,以及透過一本書的認識,我重新認識自己並接受自己的高敏感特質。我列舉了我對於高敏感的五個思考方式,並且希望能夠啟發其他高敏感族群的人,讓他們也能認同自己獨特的特質。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棄者扶不起,自強者打不倒,10個內心強大的心態,趕快一起來學習: 第一、當你壓力大到快要崩潰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很委屈,才華和胸懷是委屈撐大的,試著安靜下來去作最應該做的事情,別讓煩躁和焦慮毀掉你本就不多的熱情和定力。 第二、永遠不要問別人原因,記住人越聰明,話越少威嚴就越盛,能量場就越強
Thumbnail
自棄者扶不起,自強者打不倒,10個內心強大的心態,趕快一起來學習: 第一、當你壓力大到快要崩潰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很委屈,才華和胸懷是委屈撐大的,試著安靜下來去作最應該做的事情,別讓煩躁和焦慮毀掉你本就不多的熱情和定力。 第二、永遠不要問別人原因,記住人越聰明,話越少威嚴就越盛,能量場就越強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太依賴他人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學會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受傷,不要讓自己迷失。這篇文章分享了發現自己內心強大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保護和提醒。
Thumbnail
太依賴他人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能力。我們需要學會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受傷,不要讓自己迷失。這篇文章分享了發現自己內心強大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保護和提醒。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高敏感人群」特別需要學不要勉強自己,承認需要獨處及待在安全的環境讓自身可以好好的喘口氣,不斷的耗費內在能量容易在生活中提不起勁,甚至做事的效果不佳更是惡性循環的過程。
Thumbnail
「高敏感人群」特別需要學不要勉強自己,承認需要獨處及待在安全的環境讓自身可以好好的喘口氣,不斷的耗費內在能量容易在生活中提不起勁,甚至做事的效果不佳更是惡性循環的過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