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病況至今仍未見明顯好轉。從躁鬱發作到轉為憂鬱,這將近三十年的陪伴與照顧,讓全家身心俱疲,也陷入反覆的自問:這樣的日子,究竟還要撐多久?
其實,家人之所以罹患躁鬱症,很大原因來自工作環境所帶來的長期壓力。當時,他在公司擔任主管,不僅承擔龐大的責任,還遭受老闆反覆無常的金錢拖欠與情緒勒索,甚至還被借錢補公司週轉。我們那時兩個孩子都還小,家裡也背負房貸,他一肩扛起所有壓力,從來不多說一句苦。
他是一個認真、盡責的人,也許不是特別聰明、圓滑,但總是默默承受,咬牙撐過。直到公司解散、離開職場之後,他開始頻繁說自己身體哪裡不舒服,但無論我們跑遍北部大大小小的醫院,都找不到病因。那時是三十多年前,精神疾病並不被大眾重視,醫療體系對精神科也仍不夠成熟。只要你不是「發瘋」、不是「失控」,就不會被當作需要治療的病人。
憂鬱與躁鬱,不只是「情緒不好」
現在網路上常看到一些 YouTuber 或藝人說自己有憂鬱症,藉此為說錯話或失控行為開脫。這點,我其實持保留態度。因為真正處於憂鬱狀態的人,常常連起床、說話、出門都很困難,不太可能做出太多重大決策或激烈反應。
但躁鬱症不同,它會讓一個人變得極度亢奮、自信甚至失控,做出一些衝動甚至脫序的行為,與原本的性格完全判若兩人。
這樣的變化,讓人難以相處,更難以理解。許多患有躁鬱症、憂鬱症的人,若沒有高度的病識感(對自己病況的自覺),往往讓照顧者筋疲力盡,關係也變得緊繃。

自我覺察是關鍵,卻也最難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患者說:「你要學會自我覺察」、「多看看身心靈的書籍」、「跟諮商師談談吧」。但我也深刻體會到—一個沒有意願改變的人,是無法被外力拯救的。
精神疾病某種程度上看似是個性問題,但當它發展成病態時,其實就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在法律上,有些精神病患會被判定「喪失行為判斷能力」。我並不認為這是偏袒或縱容,而是真正的理解。
別忽略自己也可能在「病的邊緣」
我們經常對「看起來怪怪的」人貼標籤,卻沒察覺自己是否也在慢慢崩塌。當你長時間無法專注、提不起勁,對生活失去熱情,每天只是被動過日子—這就有可能已經悄悄走向「病」的邊緣了。
這些狀態如果不早點處理,累積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單純的「情緒低落」,而會逐漸吞噬我們的行動力與生活感受。
精神病的解方,不只靠藥物
精神科藥物、諮商師的協助,甚至心靈成長書籍,的確都有幫助。但真正有效的轉變,一定要靠自己主動去行動。不管是出門散步、重新建立規律作息,還是改變生活環境,那些一點一滴的嘗試,才可能讓人慢慢回到陽光下。
而身為照顧者,更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包容。這條路很長、很辛苦,也許得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來陪伴。但有時候,只要病人一句回應、一次微笑,便足以讓我們感動落淚。
最後的提醒:健康,才是一生的課題
如果你現在正因工作壓力而喘不過氣,請記得:工作不是一輩子的事,健康卻是一生的課題。金錢的確重要,但我們不該過度放大自己的欲望,也不要讓「賺更多」變成壓垮自己的枷鎖。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只是財務自由,更是心靈的鬆綁。當我們學會善待自己,也才能真正地善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