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想了解一個人,卻發現對方總是沉默寡言,像個省話達人?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與人展開有效對話,尤其是透過薩提爾的「冰山模式」
讓溝通不再只是表面來來去去的言語,而是真正深入人心的理解
冰山模式不只可以運用在與他人的溝通上,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它的核心概念是:每個人說出來的話、行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
真正的情緒、期待、渴望,甚至過去的經驗,都藏在水面之下
如果你曾困惑孩子為什麼突然生氣、不聽話或是某個人為什麼會做出令你難以理解的行為這時就可以試著以「好奇」的姿態展開對話
不是質問「你為什麼這樣?」而是輕柔地問句:「你怎麼了?」或「你還好嗎?」
先從關心對方的情緒開始,再慢慢引導對方談談感受
最後才進一步去理解那些感受背後的真正原因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帶批判、不急著解決,只是陪伴和理解
這樣的對話方式,其實需要練習
它像是一層一層往內走的旅程,需要耐心與敏感度
也需要把自己的情緒放下來,才能真正「看見」他人內心的冰山
了解完這個概念後,我更相信,好的對話,不只是把話說出來
而是讓一個人願意慢慢打開自己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成為那個讓人感到安全、願意說話的人
-
冰山模式的七個層次(從外到內):
1. 行為(Behavior)
冰山上面浮出水面的部分,是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也就是我們最容易看見的外在表現
2. 感受(Feelings)
行為背後常常是某種感受,如憤怒、焦慮、害怕、失望等
很多人只表現出「硬」的情緒,像生氣,其實底下藏著「軟」的情緒,像委屈
3. 感受關於自己的感覺(Feelings About Feelings)
我們對自己感受的看法,例如:「我覺得自己不該這麼敏感」「我不喜歡自己容易生氣」
這會影響我們如何表達或壓抑情緒
4. 觀點(Perceptions)
我們對事情的詮釋與看法,例如:「他沒回我訊息,是不是在生氣?」
這些看法未必正確,但卻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
5. 期待(Expectations)
對他人或自己的期望,例如:「我希望別人喜歡我」、「我應該要很堅強」
這些常常是內在壓力的來源
6. 渴望(Yearnings)
更深層的需求與渴望,例如:被理解、被尊重、被愛。這是驅動我們行動的核心動力
7. 自我(Self)
冰山最底層,是我們對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當這個層面越穩定,一個人就越有彈性,面對衝突時也比較能保持平靜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