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YT,武志紅心理師提到他在諮商當中,會觀察來訪者的人格成熟度,採取適合的諮商策略,更準確一點地說,看情況拿捏「給予支持」以及「給予分析」之間的比重。
作為一個有接受過諮商的人來說,我覺得他講的非常細緻和深入,不管你是想更認識自己、更認識家人朋友的人,又或是對於心理諮商感到好奇的人,都可以繼續往下看。
武心理師說:我時常遇到這樣的來訪者─
他們總說:「心理師,你就給我一個無情的分析吧!精準地、淋漓盡致地把我分析透徹,並且告訴我接下來該怎麼走,我相信自己能夠勇敢地面對所有問題」
實際上,能勇敢面對所有問題的人,是非常少的。
在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中,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原則:
諮詢師不推、不拉、不拽著來訪者,而是順著來訪者的節奏去走。
換言之,要根據來訪者人格發展水平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諮詢策略。
第一個層級─追求「我是對的」的人們
對於自我特別脆弱、人格非常不結實的來訪者而言,他們有一種強烈的需求─「我是對的」,他們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正確的。
當人們處於此心理發展水平,他們對於「我是正確的」需求非常強烈,會導致他們十分排斥別人的分析,當諮詢師進行中立客觀的分析時,他會覺得諮詢師在攻擊他。因此,面對這樣的來訪者時,咨詢師主要是以支持性的治療為主,而很少、甚至是完全不作分析。
第二個層級─追求「我是好的」的人們
當來訪者的自我比較結實、比較穩定的時候,諮詢師就可以對來訪者進行分析了。但是,由於人格水平也不夠完整,諮詢師不能一直使用客觀分析的姿態,偶爾還是需要給來訪者一些溫暖的支持。因為對此層級的來訪者而言,他們仍然在尋求一種感覺─「我是好的」。
他們雖然不會追求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對的,但是他們很需要這種感覺─「我整體上是一個很好的人」,無論如何,這個層級的人格發展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當旁邊的人指出他的問題時,他是願意去做改變的,因為改正錯誤能夠證明他是一個好的人。
第三個層級─追求「我是行的」的人們
當來訪者已經具有相當完整且靈活的人格時,諮詢師就能比較多的進行分析,甚至有時候,為了推來訪者去面對自己,面對一些他們覺得很困難、逃避已久的問題,諮詢師會提供一種匱乏性的環境,從而引導出這些負面的體驗,也才能夠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人,他的自我是相對完整、結實的,所以他不容易產生一種「你是不是在攻擊我」的感覺。
這個層級的來訪者,已經不再去追求這兩種感覺─「我是對的」或「我是好的」,他覺得對錯、好壞已經不是那麼重大的問題了,他能夠超脫對於自我「對錯、好壞」的執著,相信自己是基本上「好的」、「有某種程度的能力」,如此便能夠轉而去關注事情本身,也能接受諮詢師的分析了。
最後,心理師提醒大家,在生活當中我們也需要學習這樣的一種態度:
儘管你覺得自己是對的,或是認為自己很客觀,即使是這樣,也盡量不去恣意的評論他人,因為不論你的判斷是否正確,對方都可能沒有辦法承受,因此,面對親近的家人、朋友、伴侶,我們需要留意對方的人格水平,以適切的方式跟對方相處。
看完以上三種層級,我覺得自己目前三個都有,看是什麼事情、或面對什麼人,其中第三個層級的心理狀態可能佔一半吧~~以及這期影片讓我想到,其實生活中與人的對話大部分採取支持性的態度就好,除非對方問起我的意見,又或是對方可能遇上大坑,那種狀況再稍微提醒對方,畢竟將心比心,我也不喜歡一直被下指導棋XDD
至於反過來思考「希望別人如何回應我?」,有一種作法蠻不錯的,就是在抱怨完之後加上一句:
1.我需要拍拍,或是2.我需要你的建議
這種明確的指令會讓對話簡單很多XDDD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