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個人很喜歡聽武志紅心理師的YT,有幾期影片蠻值得反覆聆聽的。
你曾經歷過,心流體驗嗎?同時,我也非常喜歡他所寫的幾本書─《自我的誕生》、《深度關係》
讀書筆記|《自我的誕生》|人活在世界上,不是生來就要去順從的
而這樣的一位心理師,竟然出了一本批判自身族群、極具爭議性的書─《巨嬰國》。
巨嬰國
簡介
作者:武志紅。中國河北人,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心理諮詢師。
這本書的爭議性不僅限於略帶攻擊性的書名,更多的是內容所隱含的社會文化剖析,作者豪不避諱的指稱自身族群的共通特性─情緒不成熟、無邊界意識、依賴權威、無法為自身負起責任等。這些特質綜合來看,就和巨嬰十分相似。
書中提到兩個比較顛覆社會的概念─
1.解構孝道
傳統儒家思想推崇「孝道」、「父母至上」等概念,然而,武心理師卻在接觸大量來訪個案後,發現流傳下來的孝道已經變質,成為部分父母「合理化」自身控制孩子人生的理由。比方說,大到孩子選擇工作、人生伴侶,小到孩子選擇一件衣服,父母都可以出言打壓和干涉,彷彿他們的孩子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他們生命的延伸。
武志紅心理師認為:「父母外表雖為成年人,實則是巨嬰,他們內在脆弱、外顯則控制慾強、霸道且暴躁,並且這種成年巨嬰特質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會代代相傳。」
父母比起孩子多活了二十幾年,理當在心靈上更成熟,實際上卻並非如此。由於父母小時候也是被如此對待,被他們的父母安排和控制人生的各種選擇,被父母發洩不知從哪裡來的情緒,而極少被尊重,他們被迫在心靈上成為接受、容納的那一方 (也就是成熟的那一方),因此當他們為人父母時,也繼承了同樣的行為模式,外表成熟但內心退行成孩子的心靈,恣意對孩子發洩情緒、並控制著下一代的人生。
由於他們比孩子更具有力量、權威,故而可以從「干涉孩子」這件事情上,獲得小時候未被滿足的安全感、掌控感。與此同時,付出的代價便是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意志,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很可能會重複著同樣的模式,如此一代傳一代。
曾經聽說過一段話:
最快取得權力感的方式,就是生一個孩子。
剛出生的孩子全然無助,必須依靠照顧者才能生存,所以照顧者會體驗到一段─被另一個生命當成天一樣的感受。被孩子深深地需要和依賴,本該是一件彼此療育的事情,然而,卻有不少父母因為太享受這種感覺,而無法讓孩子隨著年歲增長,去成長為獨立個體,去真正地探索人生。
相關文章:
2.挑戰主流思想─依賴和服從權威就是正確的嗎?
上述在家庭中的「孝道、父母至上」的思想,擴及到社會上就成了「順從權威」的集體潛意識。沒有被真正尊重、沒有被看見的孩子長大以後,進入了社會,儘管外表看似成年,心靈上卻仍停留在兒童階段,依賴及順從性強、無邊界感,沒有獨立思想,需要依附他人或群體才能生存,這樣的巨嬰心理有以下兩種面向:
==巨嬰的共生心理──依賴及順從
人們潛意識認為自己必須符合某種主流價值觀─也就是「集體性自我」,認為自己的價值由外界所定義和掌控,因此追逐的是主流社會的認可,這種集體性自我是模糊的,每個人彼此之間的邊界不明確,與「個體化自我」有著根本上的差異。多數人為了追求符合集體性自我,而放棄了自己的聲音,影射了人們在思想、言論上的壓抑。
==巨嬰的全能自戀感──不順己意便暴怒
巨嬰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當他有需要時,便認為世界應該滿足他。巨嬰不容許有人提出不一樣的意見,若是有,便會產生強烈憤怒,並試圖壓制對方。這一項在當權者身上尤其分明,往下也包括不同階層的主管、領導者,甚至是一般人身上,都能見到這種全能感。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共生、依賴性代表「我無法自己生存、我是虛弱的」,看似處在低位,但全能自戀又代表著「我有需求,旁邊的人都要符合我的期待」,好像又處在權力結構的高位,以上兩點不是互相矛盾的嗎?怎麼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呢?
其實,這種心理背後的意義是「我認可主流價值觀,接受被這樣的觀念所定義、驅使,也會用這套標準評判他人」以及「若有人不符合這套標準,我便有某種正當性和權力,讓你按照我的意思來」,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舉例而言,父母在跟鄰居社交時,覺得自己孩子成績比不過別人,而臉上無光,卻把責任歸咎於孩子不會念書,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父母把自身的挫折感轉嫁到孩子身上,將情緒傾倒給一個年幼的心靈,而非作為一個引導者去觀察孩子需要什麼幫助、跟孩子討論如何面對遇到的難題。
又好比在公司裡,如果不滿意薪水,那麼不論是透過增加績效、爭取升遷,又或是轉職,總是得想辦法找出路來滿足自己的期待,我們總不可能像個孩子一樣氣噗噗地去找主管抱怨 (當然有些人很懂得如何說話,讓主管心甘情願地給他加薪,但這也是自己需要思考想出的辦法)。
作者強調,個體要成熟,必須學會區分自己與權威、自己與父母,發展邊界感與責任感。但在中國文化與制度中,這種心理成熟被系統性壓制,雖然本書並未直接提到政治,然而,其本質是在鼓勵人們「獨立思考」、「擁有自我意識」,這些思想對於人民是「賦能」,並且某種程度上暗示權力結構的不平等,對於統治者其實是相當敏感的話題。
延伸閱讀
沒有認可就發慌,怎麼辦?|其實,不是你沒有自信,而是在「鏡子」面前,你沒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