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客套,也不是什麼聊天開場白。
因為你的回答,會直接決定今天的訓練強度
甚至影響你能不能把課表安全、有效地走完。
因為我問的不只是「肌肉痠不痠」
多數學生會只回答:「還可以,肌肉不痠。」
但我還會再觀察或再問三件事(尤其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的學生):
- 身體:昨晚睡得好嗎?今天有沒有哪裡卡、緊、痛?
- 精神:專注力進得去嗎?腦袋是否還在繞著工作轉?
- 心情:工作或私事有沒有影響情緒?今天想安靜一點,還是可以互動?
經驗裡,很多「練不順、課表跑不完」
不一定是身體不行,常見是課前精神內耗已過載
腦子吵、心思散,硬練只會更累。
強度要跟狀態配對
把今天的狀態分清楚,訓練才有方向。我的做法很簡單:
- 全力日:主、次動作照課表做完。覺得還有餘力,再加配菜。
- 輕量日:主動作少 1–2 組、次數降一點、重量保守;其他動作視精神而定,當加分題。
- 技術日:不拚重,只針對不熟的動作加強熟練(路線、節奏、排列穩定),讓身體收在還有力的地方。
重點在於:你不是每天都要表現巔峰;把今天練對、練穩,明天才會更好。
提供三個常見的精神內耗 × 對應解法
- 1|對結果期待太高 →「小目標就過關」
今天只要把主動作做穩做完=合格;覺得有力再往上加。把「完美」換成「完成」。 - 2|老拿自己跟別人比 →「用紀錄把標準拉回自己」
別人的數字背後有不同年資、睡眠、壓力;
你自己的紀錄才是同一身體的連續片段,對比起來才有參考價值。
只跟上次同一天比較三件事:課表完成度|穩定度|疲勞程度。
有上升或持平=在進步
明顯下降就改成輕量或技術日調整,而不是去和旁邊的人比重量。 - 3|把小卡關當失敗 →「先承認狀態」
今天不順是事實,但不代表你不好。順了再加重,不順就降或改技術日。
讓事實帶路,不讓情緒帶頭。
總結
- 開練前 1 分鐘自問:身體/精神/心情自評,決定全力/輕量/技術。
- 自我評分:主動作做穩做完=合格;有力再加。
- 離場前 :小紀錄(完成度|穩定度|疲勞程度),只和上次對比。
當我問你「今天狀態還好嗎?」這不是在寒暄,
而是要把今天的課表調到最適合的強度,讓你每一次都能安全、有效地前進。
我是巴比教練|I 人友善的 I 人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