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愛敢恨:向孩子們學習真誠表達〉2025-08-20
人與人長時間相處難免發生衝突,這點在孩子們的情況也不例外。如果探究衝突的原因,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大人看起來的「小事」而一下子發生衝突。
但在另一方面,吵架後孩子關係修復的速度,往往也比大人來得更快。前一天看上去勢不兩立的兩人,隔天一見面,在簡短的尷尬表情後,馬上又歡樂地玩在一起。
從旁人的角度看來,這種大起大落好像過於戲劇化,但對還沒有受到太多社會規範束縛的孩子來說,這種「敢愛敢恨」的表現,其實再正常不過了。之所以他昨天表現得如此火爆,是因為對方做的某件事情讓他非常生氣;而今天,他非常想和對方一起玩,所以自然而然就湊了過去。
雖然這不代表衝突就不會再發生,但至少在那之前,雙方之間的感情又變得更好了,而這些共同經歷的快樂時光,也能為下一次衝突積累更多和好的本錢。甚至會因為想要繼續一起玩,而「捨不得」發生衝突,更即時地在爆發之前把問題解決。
向孩子們學習直接與真誠
其實不只是孩子,每個事件發生時,成年人也都會有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但我們會在愈來愈多的「理智」與規範的要求之下,將情緒壓抑下來,或發洩在別的管道,沒有向對方表達。
然而,在這些壓抑之後,如果真的爆發衝突,兩人的關係可能就會變得更難修復。無論是礙於面子、還是覺得尷尬,即便想要再和另一個人保持良好關係,也可能不知不覺漸行漸遠。
但孩子們的表現提醒了我們,如果你不高興,應該要讓對方知道你的不高興;如果你想和對方一起玩,也應該更主動地靠近對方。很多時候,我們會不敢說出心裡話,怕得罪別人或把場面弄得尷尬,但這些孩子般真誠的即時表達,往往比壓抑情緒更能維持彼此的真實關係。
當然,「真誠」不等於口無遮攔、你想要接近,也不代表對方就要配合。成年人應該要知道如何更好的表達,用非暴力的方式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接受對方拒絕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孩子們的這種「直接」,相當值得我們學習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