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然後語言:有無孩子的日常是不同的〉2025-08-18
先前在營隊後討論分享時,首次參與活動的助教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她說她注意到大家在這邊都使用「小孩」這個詞,而沒有使用例如「小朋友」或其他感覺上更有幼稚感或可愛化的稱呼。
幾個教育夥伴聽到之後,紛紛表示沒有特別注意到這個差異,可能就是覺得「大人/小孩」的說法很自然,像是買票、訂票,好像很多日常處境都會這麼說。雖然我們的理念上的確不會想要刻意幼體化小孩或強調長幼關係,但在這組用詞上,其實沒有助教想得那麼有意識。
聊的過程裡,我也分享說自己也是參與教育工作之後,才比較常使用「小孩」一詞。在那之前,如果思考到關於小孩的問題,我多半使用的是「未成年人」或「兒少」。
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有點好笑,因為聽起來很不日常。我們不會在日常裡面說「嘿,未成年人!」,也鮮少會有「我們這裡有五個未成年人和一個成年人」這樣的說法。
之所以我會更熟悉這些詞彙,很大程度是因為過去我多半是從法律、社會議題、哲學等「理論」角度思考這些事。在實際遭遇這些孩子之前,我關注的是相對抽象的,一些不特定的對象。
但在實際接觸之後,孩子、孩童、小孩這樣更加具體、生活化的詞彙成為了主要使用的詞彙。只有在特別討論法律與權益時,兒少與未成年人這樣的詞彙才會重新出現。
看見車站邊、城市裡的各色公園
前陣子,我注意到全台許多火車站,附近都有規模不小的公園和大型遊具。一次是搭車前陪侄子玩,另一次是在營隊回程時,提前到車站等車,讓孩子們在公園玩耍。我分別在台灣的北部和南部、城市和鄉村的火車站,都看到同樣有趣的公園。
我不確定這些公園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但如果不是因為我的日常中開始出現小孩,我大概不會注意到這些公園。相反地,如今我不管到哪個城市,每每經過公園時,總會一邊打量這個公園看起來好不好玩。
有些一看就很吸引人,心裡會想:「如果那些小孩在這,他們一定能玩得很開心!」,有些不只令人感覺無聊,甚至存在著可能會讓小孩受傷的糟糕設計。
這也凸顯出來,有些公園的設計者有和孩童相處的經驗、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也有一些設計者,他們或許僅僅是在應付規定,在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需求與狀況。而那些差異,經常是身體性的、比語詞的變化更早發生的。
有沒有孩子的日常是相當不同的,當他們真的存在於你的日常經驗時,所謂的「考慮到孩子」就不是一件抽象的、想像中或概念中的事。法律與哲學上的思辨固然有其價值,但在那之前,唯有我們真的有與孩子們共同活動過的經驗,這些思考架構才不會是空殼,能有其真正飽滿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