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做為一種能力:杜威談成長與習慣養成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成熟」做為一種能力:杜威談成長與習慣養成〉2023-08-07


  「不成熟」或「未成熟」除了被用來說一顆果實不適合食用之外,也將常被用做一個帶有負面意涵的評價詞,去說一個人沒有做到那些社會上通常相信成人能做到的事情。但對杜威來說,未成熟並不總是一件負面的事情,它還意味著一種成長的潛力。


  對杜威而言,那種社會上常見的傾向是:將未成熟視為一種單純的缺乏,並將「成長」視為對這一鴻溝所做的填補或跨越。但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人們往往將成年視為一種固定與靜態的「終點」去理解,並只用比較的方式來考慮童年。在這樣的角度中,人們只看到孩童缺乏的、只注意到孩童在成為成人之前所沒有的,而沒有去從童年本身來檢視那裏有哪些不一樣的,成年人也應當從中學習的特質。


  在這樣的角度裡,成年人被視為「完成的結果」,也就是「不再成長者」。然而在這樣的角度裡,成年一點都不令人感到高興,因為那便意味著失去了成長的可能性,沒有辦法再向未來進行有意義的積累。在杜威的觀念裡,孩童與成人都具有不同於另一種狀態時的特質,此外,雖然孩童有更多成長的潛力,但這不意味著成人就不能再繼續學習與成長。



  當人們批評一個人不成熟時,人們往往會從兩個面向批評:說一個人不夠獨立自主、或說一個人欠缺長遠與穩固的計畫。而這恰恰對應了杜威指出的,處於未成熟狀態的人的兩種重要的成長能力:一是「依賴」(Dependence)、二是「可塑性」(Plasticity)。


  有別於其他生物的幼仔,在出生沒多久就有能力良好地運用本能適應物理環境,人類的幼兒在其漫長的幼年期裡面都相當需要其他人類的照顧。但對杜威而言,這恰恰說明了人類所擁有的,名為「依賴」的社會能力。


  人與人往往可以互相幫助來完成許多個體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尤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都依賴著社會上各行各業人的不同工作。「成熟」觀念中所包含的那種「獨立性」,往往讓人發展出一種能夠完全獨立於其他人生活的幻覺、並引發了冷漠、無所謂、以及與他人關係的不敏感。那些不擅長讀空氣的情況、甚至觸犯他人關係或身體界線的行為,時常也來源於這類敏感性的缺失。


  而另一方面,人類也不像其他動物的幼仔能夠立即發揮與生俱來的本能。無論是走路能力、語言能力,或更多更複雜的能力都需要後天的學習與發展才能夠加以利用。這意味著雖然我們不能像其他動物那樣在短時間內與成年動物有相近的生存能力,卻在更多不同方向的能力上都有可以發展與養成習慣的潛能。對杜威而言,去養成習慣,正是人類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



  杜威認為,在我們的一般使用中,我們往往只將習慣理解為一種遷就於環境的、對身體器官的機械性與重複性控制,然而這樣的理解是不恰當的。首先,習慣並不僅僅是在控制身體器官,當我們要恰當地使用我們的肢體時,我們必須要對環境有所掌握,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們所掌握到的環境來達成我們的目標。


  當我們逐漸熟悉一座本來陌生的城市,我們會因為自身的目標與理解,去從環境中篩選出具有相關性的刺激,將其他刺激降到背景裡。在一個意義上,我們不再對那些刺激做出回應,而在另一個意義上,我們對這些刺激產生了一種持續性的、平衡性的回應。它們就像是白噪音,我們能夠以之為背景去回應我們需要回應的,並在它發生改變時立即注意到。這說明了,習慣意味著我們有能力針對情境做出特定的調整,而非僅僅是機械性的、也非無條件地遷就於環境。


  同時,當我們區分出環境中哪些是我們行為的背景時,我們接下來便可以去改變那些環境中被我們聚焦的特定部分,去使得它們更加地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們的可塑性如覺醒的「尼卡」一樣,擴散到我們觸及的環境。具有無限成長潛力的、充滿活力的「快樂孩子」之適應,無非是自身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


  此外,杜威也指出,習慣不僅僅有身體運動的面向,我們的理解、思想、觀察也都能累積為習慣。人除了可以有使用工具、操作設備的習慣之外,也能夠有做判斷與做推論的習慣。且恰恰是習慣中的這些部分,讓習慣能夠保持彈性與靈活,而不會像是重複與例行性的機械活動。



  我們的確會有某些固著的陋習與陳規,但對杜威而言,這種陋習與成規非但不是我們養成習慣的能力運作的成果,反而恰恰意味著我們養成習慣並持續調整的能力之終結。當我們想要去真正養成一種習慣時,訴諸機械式的重複是一種短視近利的作法,反而讓我們難以與環境相磨合進行更深刻與更長遠的成長。唯有真正去朝向從自身出發的目標,在探索自己當前環境並與之相互調和之下,真正帶有理解地去養成習慣,我們才逐步成為自己將要成為的、也最適合自己成為的樣子。




延伸閱讀:

〈無定見的實踐式學習〉

〈再次登場!玩具盒!〉

〈致「新時代」(一):語言、人際與責任〉

〈他第一個會講的詞是"Light"〉

〈國際不打小孩日:不走看起來最簡單的路〉


avatar-img
86會員
74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就像帶著一隻永遠不進化的皮卡丘走遍世界的那個小智,當我們打開《Pokémon Go》走出戶外、打開《Pokémon Sleep》躺在床上、或者將開著《Pokémon Smile》的手機架在浴室開始刷牙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我們要去玩寶可夢遊戲」了,我們說「我們要去抓寶可夢」。
  「努力的天才」這一聽起來矛盾的詞,讓我第一次在《火影忍者》裡面看到時就感到非常的震撼。一方面來說,它提醒了我們:我們往往還能在每件事情上面做到更好;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努力」聽上去容易,但願意一直努力追求進步、持續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從病人的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我們的身體在進行習慣性動作時,我們周遭的物會是一些可操作物(Manipulanda)而非某種傳統意義下客觀世界裡的對象物。我們的身體也不是外在世界裡的客觀身體,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行動落實在世界裡面、讓那些可操作物被使用的能力。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就像帶著一隻永遠不進化的皮卡丘走遍世界的那個小智,當我們打開《Pokémon Go》走出戶外、打開《Pokémon Sleep》躺在床上、或者將開著《Pokémon Smile》的手機架在浴室開始刷牙的時候,我們不會說「我們要去玩寶可夢遊戲」了,我們說「我們要去抓寶可夢」。
  「努力的天才」這一聽起來矛盾的詞,讓我第一次在《火影忍者》裡面看到時就感到非常的震撼。一方面來說,它提醒了我們:我們往往還能在每件事情上面做到更好;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努力」聽上去容易,但願意一直努力追求進步、持續讓自己變得更好,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節錄書中名言。藉由反思,自我辯證。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過程,談到何謂成熟?
當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年紀而感到無力,覺得長大了就能夠做到更多。但我們卻未深思過長大究竟意味著什麼。 對成年的向往 我們對於長大的概念抱有一種神秘和向往,認為長大後就會有更多的自由和能力。小時候,我們對於成年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想像,覺得長大後就能夠像大人一樣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並沒有真正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成長的旅程,從無知到懂事,從純真到成熟,每一步都是轉變和收穫。這篇文章探討了成長的過程,以及那些塑造了我們的挑戰和經歷,以及學會珍惜和感恩的重要性。
Thumbnail
每一年,我們的年齡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但這個數字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已經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大人。那麼,究竟大人的模樣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年齡增長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定義我自己 到底是要隨著過去的習慣生成自我? 還是依既定的年齡展現成熟的態度? 但成熟又是什麼呢? 所以有一段時間、好長的一段時間 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也沒有了自己的想法 更失去了自己的特質 刻意地和人群分開 把自己的生活排滿 不再跟過去的人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節錄書中名言。藉由反思,自我辯證。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過程,談到何謂成熟?
當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年紀而感到無力,覺得長大了就能夠做到更多。但我們卻未深思過長大究竟意味著什麼。 對成年的向往 我們對於長大的概念抱有一種神秘和向往,認為長大後就會有更多的自由和能力。小時候,我們對於成年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想像,覺得長大後就能夠像大人一樣做很多事情。但我們並沒有真正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成長的旅程,從無知到懂事,從純真到成熟,每一步都是轉變和收穫。這篇文章探討了成長的過程,以及那些塑造了我們的挑戰和經歷,以及學會珍惜和感恩的重要性。
Thumbnail
每一年,我們的年齡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長,但這個數字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已經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大人。那麼,究竟大人的模樣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